张幼仪,民国时期著名的女企业家、女银行家,一个孝顺的儿媳,一个坚强的母亲,一个卓有成就的优秀女人。但后人熟知的她,却只有一个不太光彩身份,那就是大诗人徐志摩的结发妻子岁月美好的诗句,一个不受丈夫待见的“弃妇”。
徐志摩评价张幼仪为“乡下的土/包/子”,在人们的刻板印象中,张幼仪与朱安(鲁迅原配)、卢慕贞(孙中山原配)、张琼华(郭沫若原配)一样,都是封建大家庭中的旧式女子,没文化、没思想,注定要被丈夫嫌弃、被时代抛弃。
但实际上呢,张幼仪出生于书香门第、富贵之家,自幼接受良好教育,毕业于当时最先进的江苏省立第二女子师范学校。这也是为什么离婚之后,张幼仪能够完美逆袭,先是留学海外继续深造,后又回国发展事业,成为名噪一时的女富豪。这都是由张幼仪的学识和眼界决定的。
张幼仪的悲剧在于时间的四字成语,她嫁给了一个不爱她的丈夫。徐志摩本来就对这场父母包办的婚姻十分不满,后来又在伦敦爱上了既美丽又新潮的林徽因,就更不把“土/包/子”张幼仪放在眼里了。为了求娶林徽因,徐志摩坚决要与张幼仪离婚,为了达成目的,他甚至逼迫身怀有孕的妻子打掉腹中胎儿。对此,张幼仪自然是心怀怨恨的,她恨徐志摩,或许也恨林徽因。
也许各位读者无法想象,诗人的“土/包/子”的妻子其实也是会写诗的,而且,水平相当不一般,既有文采美好时间,又有寓意,很有几分新月派的味道。
张幼仪的这首小诗,开篇第一句就是:“我是一把秋天的扇子。”众所周知,扇子只有在炎热的夏天才能派上用场,张幼仪把自己比作一把秋天的扇子,无疑自叹无用,同时也是在斥责徐志摩的过河拆桥。
诗中,那个高高在上的“主人”,无疑就是她的丈夫徐志摩,而那个更加高高在上的“月亮”,则是她的情敌林徽因,至于“吸血的蚊子”,指的则是封建包办婚姻。
对于徐志摩来说,张幼仪的作用只是应付父母包办婚姻,也就是“用来驱赶吸血的蚊子”。而完美女神林徽因,才是他心中向往的白月光,纯洁而美好。
弄清这些指代关系,就不难读懂:所谓的“蚊子咬伤月亮”,暗指已婚身份对徐林恋情的阻碍,“主人撕碎扇子”说的则是徐志摩逼迫张幼仪离婚。
在徐志摩看来,即便没有林徽因的存在,他与张幼仪的封建包办婚姻,也是注定无法天长地久的。但在张幼仪看来,林徽因就是她与徐志摩婚姻的破坏者,是因为“蚊子咬伤月亮”,“主人”才狠心将“扇子”撕碎的。
所以张幼仪写这首小诗,就是在讽刺徐志摩的无情以及林徽因的插足。不得不说,水平还是相当高超的。
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