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生美好时代正值全国政协十三届二次会议闭幕之际,站在新中国成立70周年的重要时间节点上,回望过去,我们不负重托、不辱使命;瞻望未来,我们迎来了伟大复兴的光明前景,“奋斗”依旧是全社会的主旋律。新时代新方位、新担当新使命,“新时代是奋斗者的时代”,我们同心共济、群策群力、开拓奋进,共创美好新时代、共写复兴新史诗!
马克思说,“当人们还不能使自己的吃喝住穿在质和量方面得到充分保证的时候,人们就根本不能获得解放。”故“美好新时代”,应是人们在物质财富上获得满足的体验,物质财富是基础,没有活跃的经济为人民提供足够的就业机会和更好的薪酬,美好生活也就成为了无本之木、无源之水。
马克思指出,生活享受应当是全面的,“而不应当仅仅被理解为直接的、片面的享受,不应当仅仅被理解为占有、拥有。人以全面的方式,就是说,作为一个完整的人,占有自己的全面的本质。”故“美好新时代”,应是人们普遍拥有全面发展的生活,包括生存环境是否舒适、发展机遇是否对等、社会秩序是否规范、法制是否使用得当、公平正义是否得到落实、精神文化教育是否得到提高等等。
恩格斯谈到,理想社会是“所有的人提供健康而有益的工作,给所有的人提供充裕的物质生活和闲暇时间,给所有的人提供真正的充分的自由。”故“美好新时代”美好时间,是个体与国家的统一,包涵着人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的可获得感、人民通过奋斗实现梦想的幸福感以及能够免受意外伤害的安全感,从个体性的满足体验上升到民族复兴的奋斗目标,同时,也只有实现了民族复兴和国家强大,个体的美好生活才能得到保障。
马克思主义学者弗洛姆指出:“社会主义的思想除非能给人内心注入新的精神,否则无法实现其友爱、正义及个性的目标。”显然,“美好新时代”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产物,人民是美好生活的核心,人民是社会历史的创造者。根据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人的需要有五个由低到高的层面: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爱和归属感、尊重和自我实现。共创“美好新时代”,人民需要用审美形式来建构生命的意义,创造文化共同体,培养文化认同感,获得文化理念的共识,方才能够从精神上增加凝聚力,画好最大的同心圆。(钟英)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