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好时间作为苏南人没事一般不会过江去苏北,不过今年我就去了两次,一次是 10 月 3 日去南通狼山,另一次便是周六去了泰州。
不靠东海、南临长江的泰州,之所以会有海军舰艇文化园,缘于中国海军成立于泰州白马庙。而海军之所以成立于此,却不在青岛、大连、烟台、福州这种海军积淀浓厚的沿海城市,官方说辞是这样的:
解放战争后期,人民解放军已取得了辽沈、平津、淮海三大战役的胜利,百万雄师准备直捣国民政府首都南京。但同时,由于解放军缺乏海、空武装,致使陆军残部从海上逃跑,撤到台湾,并占据了东南沿海许多岛屿。
正因为此,1949 年初,党中央决定由即将实施渡江战役的第三野战军组建人民海军,并首先在华东实施。
从战略上说,中央的这一决定可谓审时度势。因为,在各大野战部队中,首先面临大规模水上作战的,就是华东野战军(三野),为了退守台湾,大多海上战备设施、舰船也都集中在东海区域,三野也就更早地进入到海上登陆作战的准备中,野战军中的名将叶飞、陶勇等,后来都出任过海军领导。
张爱萍曾在回忆录中写道:“要我来组建海军,思想上毫无准备……当时我向陈老总说,搞海军,我自己连游泳都勉强,难以胜任。陈毅同志强调,这是历史逼着我们去干的,而且非干好不可;要你去干,是党中央对你的信任,你是合适的人选。”
1949 年 4 月 20 日,渡江战役开始,4 月 23 日午夜,第 8 兵团 35 军进占南京。当天,急电三野立即组建海军,并预备接管海军起义、投诚的军舰。泰州,正是在历史巨变中,成为了 “水兵母亲城”。
是这样吗?从上面的官方文字里,我们看到几个细节:成立海军是 4 月 23 日中央 “急电”、“立即组建”,搞得张爱萍 “思想上毫无准备”。这又是为什么呢?
语焉不详的历史原因,有很大部分原因是在三野即将渡江前的 4 月 21 日,泰州附近的三野沿岸炮兵发现了沿江而上开往镇江守侨的英国远东舰队护卫舰 “紫石英” 号(Amethyst),并与 “紫石英” 号以及第二天增援她的 “伴侣” 号护卫舰、“黑天鹅” 号护卫舰与 “伦敦” 号重巡洋舰发生激烈炮战,打死打伤 45 名英国官兵,“紫石英” 号搁浅在泰州至扬中附近的江面,成为震惊世界的外交事件——“紫石英” 号事件(Amethyst incident)。随后长达三个月时间内,中英双方在附近就 “紫石英” 号的道歉问题进行了拉锯谈判,最后英舰趁夜而下,逃之夭夭。我曾仔细研究过 “紫石英” 号事件的中外战史,内中曲折以后有机会单独开一篇来说。
当然,还有两个很重要的原因是 1949 年 4 月期间白马庙也是渡江战役东线指挥部、4 月 23 日原第 2 舰队司令林遵率海防舰艇 25 艘及官兵 1271 人于南京笆斗山江面起义。
作为纪念,海军向泰州这座摇篮捐献了四艘退役海军舰艇——“西宁” 号导弹驱逐舰(舷号 108)、“洪泽湖” 号补给舰(舷号 881)、“厦门” 号导弹护卫舰(舷号 515)、274 艇,陈列在了今年 10 月 1 日新开放的泰州海军舰艇文化园。
由于是新开园,据说国庆期间人山人海,排队一小时才能登舰参观。然而过了三星期,群众的热情想必也减了许多,今天去应该不那么拥挤了吧!
说来也惭愧,我曾去过澳大利亚悉尼的国家海事馆,也去过美国查尔斯顿的海军海事博物馆,但我国的海军博物馆却一直没机会去,特别是早已列入计划的青岛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博物馆、威海刘公岛中国甲午战争博物馆,已成了一种念想。泰州近在咫尺,真可谓我等资深军迷之幸事!
海军舰艇文化园游客中心建在堤坝后面的洼地里。建筑设计配色不错,细节也到位,连垃圾箱上都喷上了海军的标记。
检票之后顺着浮桥走近军舰,两侧飘扬的五星红旗,让我想起当年在查尔斯顿参观 “中途岛” 号航母,栈桥两旁飘扬的是美国国旗。
首先映入眼帘的是 “西宁” 号导弹驱逐舰。它是 051 型旅大级导弹驱逐舰中的八号舰,也是正式定型(D 代表 “定型”)并开始批量建造的第二批次舰 051D 型的首舰。
051 型驱逐舰是中国自行设计建造的第一型导弹驱逐舰。全长 132 米,型宽 12.8 米,吃水 4.6 米,标准排水量 3250 吨,满载排水量 3670 吨。该舰舰体采用 903 号合金钢材焊接而成,舰上装备大量中国新研发的电子设备。051 型舰武器整体布局参考苏联科特林级驱逐舰,但将舰体中心线上两座五联装 533 毫米鱼雷发射器改成两座三联装 “海鹰-1” 型(HY-1)反舰导弹发射器。051 型驱逐舰首舰 1968 年开建,1970 年下水。后续舰由大连、上海、广州三地的造船厂承担建造,在 20 世纪 70 年代至 90 年代初建造了 17 艘,成为人民海军的主力水面战斗舰艇。
没想到旅大级驱逐舰如此高大,小时候看多了《舰船知识》,曾经一直以为中国海军的船都很小。如今现场一看,三千吨的船也很有气势。
登上舷梯,扑面而来便是鼓鼓囊囊的 “海鹰-1” 三联装反舰导弹发射器。“海鹰-1” 导弹形似简化的飞机,装药 500 千克,威力较大。改进型 J 型的射程可达 70 千米。“海鹰-1” 作为我国第一种亚音速的舰对舰导弹,在诞生时充分吸取了苏联老师 SS-N-2“冥河” 反舰导弹的技术,在 20 世纪 70 至 80 年代初处于世界较高水平。
不一会儿就看到了高大的 76 式双联装 130 毫米 58 倍口径舰炮炮塔。该炮源于苏联 “科特林” 级上的 CM-2-1 双联装 130 毫米舰炮,射程 29 千米,射速 17 发/分钟,威力不错,只是敞开式炮塔的生存性还是一般,且体积巨大,在 80 年代就迅速过时了。
舰首会议室,还挂着在 1979 年 8 月 2 日题写的 “建立一支强大的具有现代战争能力的海军” 题字。
左舷 “海鹰-1” 发射器尾门大开,往里探视,发现发射装置比我想象中简陋,就是一根滑轨嘛!如今内部已生锈不堪。
舰中雷达由 H/LJN-515 型远程对空警戒雷达(俗称 “八木天线”)等构成,据猜测工作频段是米波,探测距离远,可大致确定隐形飞机来袭的方向美好时间,提供早期预警。
舰首雷达由 H/LJP-343 型炮瞄雷达、H/LJP-354 型二坐标低空/对海搜索雷达、卫星天线等构成。舰首两舷还有 61 式双管 25 毫米舰炮,算是原始版的近防系统。
从 “洪泽湖” 舰上望去,“西宁” 舰外形优美、线条饱满,仿佛不甘示弱的老兵,随时准备冲向战场!
印象中,儿时便在《舰船知识》等军事刊物看到过 “洪泽湖” 舰,如今在纪念馆里与她相逢,顿生唏嘘。
洪泽湖舰是人民海军服役最早的大型远洋综合补给舰,是我国自主设计建造的第一代综合补给舰,隶属于北海舰队某作战支援舰支队,总长 180 米,宽 27 米,高 36.2 米,满载排水量 22000 吨。1981 年服役后,首次命名 “太仓” 号船,后改名为 “太仓” 舰,2002 年 7 月改名为 “洪泽湖” 舰,舷号 881。该舰主要担负伴随保障远航编队途中补给燃油、桶装滑油及淡水、软水和部分冷藏食品,可在复杂海况下进行 “两舷三站四向” 立体补给,是名副其实的 “大洋浮动基地”。服役 38 年间,航行超过 33 万海里,10 余次赴南沙执行战勤保障,多次在中外海军联演中亮相,航经三大洋五大洲,访问 26 个国家、29 个港口,还创下了我舰艇编队 “首次环球航行”、“首次穿过巴拿马运河” 等 16 项壮举,被誉为 “中华补给第一舰”。2018 年 9 月 6 日,海军综合补给舰洪泽湖舰在青岛某军港光荣退役。退役后由人民海军赠予江苏省泰州市,2021 年国庆期间对游人开放。
甲板高处有 76 式双联 37 毫米高炮两座。竟然还能动,熊孩子们冲上去一顿操作,玩得不亦乐乎。
看完海军发展历程,感受到如今的中国海军豪气了!像 052D 这样的 “神盾” 舰都已经 “过气” 了,让资深军迷们不禁热泪盈眶!
“洪泽湖” 舰左舷停着一艘 053H 型(“江湖”1 级)导弹护卫舰 “厦门” 舰。护卫舰比驱逐舰要小一号是常识,今天直观的比较出来了。
“厦门” 号护卫舰于 1975 年 4 月 6 日在沪东造船厂开工,1975 年 10 月 27 日下水,1975 年 12 月 7 日-12 月 25 日试航,1975 年 12 月 31 日交船,服役于东海舰队。2010 年 12 月退役,退役后由人民海军赠予江苏泰州市,2021 年国庆期间对游人开放。
登舰后依旧是巨大的双联装 “上游-1” 导弹发射器。这是 “小船大炮” 的典型了。“上游-1” 导弹(北约代号 CSS-N-1)仿制自苏联 P-15 舰舰导弹(北约代号 SS-N-2),是中国最早服役的舰舰导弹,采用惯性制导加主动雷达制导,有效射程约 50 千米,较 “海鹰-1” 略短。
61 式单管 100 毫米舰炮,是我国 20 世纪 60 年代按照苏联 B-34 型 100 毫米舰炮仿制而成。56 倍口径,射程 16 千米,射高 9.5 千米,最高射速 15 发/分,手动操作,人工装填,弹道性能好,威力可观,但自动化程度低。这型舰炮我最早曾在 80 年代电视剧《北洋水师》中见过。
033 型潜艇([英] Type 033 Submarine),是 20 世纪 60 年代初期中国在苏联 R 级潜艇([英] Romeo-class submarine)的基础上仿制的柴电动力常规潜艇。在 1950 年代中苏蜜月期间,苏联提供给中国 R 级潜艇的设计图纸与建造设备。中国于 1963 年开始自行建造 R 级潜艇,编号为 033 型。
033 潜艇采用常规水面线型,艇艏水平舵,双轴双桨推进,在 R 级潜艇的基础上作出了多项改进,降低航行噪音大约 20 分贝。艇载声呐也从原苏联制型号更改为中国研制的 105 型,后期又换装 613 厂生产的 H/SQ2-262A 型声呐。有一艘 033 型潜艇经过改装后成为搭载 6 枚鹰击-82 反舰导弹的实验型号,即 033G 型潜艇([英] Wuhan-class)。1962 到 1984 年间,中国共建造了 84 艘该型潜艇,并出口到其他国家。
上世纪 80 年代位于江西省九江市瑞昌县码头镇长江边上的江州造船厂(番号 6214)成为海军潜艇维修基地,当时我人民海军服役的 033 型潜艇不少都进入了该厂维护保养,但在 1988 年 4 月 10 日,正在船台维修中的 274 号艇发生因电焊工人违规作业导致的火灾事故,造成 10 人死亡、4 人受伤的惨剧。
印象中潜艇部队是危险性最高的,2003 年还发生过 361 艇全员罹难的特大事故,震惊了全国。
在浮桥旁还系留着一艘小木船,解说牌上写着是 “第一指挥船”(复制品)。1949 年 4 月 23 日,渡江战役激战正酣,人民海军在白马庙成立,成立大会上只有 13 人,其中 5 位干部,8 名战士,华中军区副司令员张爱萍被委任为海军司令兼政治委员。会后张爱萍即乘此木船前往刚解放的江阴要塞,接收三野调拨给海军的官兵,整编江阴要塞海军起义官兵。这样一比较,如今的海军真是很了不起呀!
来之前特意准备了无人机,打算在堤坝上放飞,刚开始有些忐忑,好在不违反园区规定,顺利拍摄完成。
食堂、官兵宿舍的环境倒是比我想象中的要好~虽然空间不大但感觉还是比较干净舒适~和平年代不能忘记这些退下来的功勋们~有他们才有了这几十年难得的和平发展时期,致敬。
@拾风中国舰艇的保养一般都比较好。所以二手市场也能有所斩获。但其实老一辈海军战士是很艰苦的,只是近两年才有所改观。希望越来越强。
应该是新中国海军,或者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广义的中国海军应该追溯到 1888 年的北洋水师,虽然她的历史不怎么光彩。
@天一生水这么定义很准确了。不过一般我们默认以新中国海军或者解放军海军部队作为正统了,所以 “中国海军” 就不改了。北洋水师算作清朝海军,清朝至建国的海军部队算作民国海军。
@风雨行者确实很有意思。泰州海军舰艇文化园可以说是江苏省唯一的海军舰艇博物馆了,而且还有四艘之多,实在是值得去看一下。
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