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汉至初唐七百年,中原政局动荡,朝代更替频繁,引起经济和文化中心南移,成为云南历史上民族大融合、文化大转型时期。大量的汉族人口流入云南美好时间,带来了更先进的耕作方式,社会生产关系发生了大量变革。而本土的首领 “夷帅” 与汉族 “豪民” 在排斥与契合中,逐渐发展成影响政局独霸一方的势力 “南中大姓”。盛极一时的滇王国走向衰落,导致青铜文化的没落。虽然汉文化逐渐侵入云南大部分地区,但群山分割的小坝子和偏远山区中,少数民族依旧保持了固有的生活方式和文化传统。
雄鸡、母子鸡、陶鸡,东汉,昭通征集。这些陶制品与全国其他地区并无不同,反映了汉代天下一统的事实。
【左】阳嘉四年堂狼洗,东汉,捐赠。阳嘉四年即公元 135 年,为东汉皇帝汉顺帝刘保第二个年号。【右】铜洗,东汉,上海博物馆征集。
摇钱树底座及树干、树叶,东汉,昭通桂家院子出土。两侧有抚琴陶俑、陶镇墓俑各一尊。前方摆放着汉五铢钱。
爨(cuàn)龙颜碑(宋故龙骧将军护镇蛮校尉宁州刺史邛都县侯爨使君之碑),刻于南朝宋代大明二年(458 年),由南中大姓爨氏族人爨道庆撰写,现存于云南陆良县彩色沙林西面 3 千米的薛官堡斗阁寺内。碑两面刻字,阳二十四行四十五字,除记载爨龙颜的身份信息之外,还记了爨姓的由来、家族世系、爨姓家族从河南入滇的过程以及爨龙颜的生平政绩等。
爨宝子碑(晋故振威将军建宁太守爨府君墓碑),刻于东晋太亨四年(405 年),清乾隆四十三年(1778 年)出土于云南曲靖南七十里扬旗田,现存于曲靖市第一中学爨碑亭内。碑记述了爨氏首领爨宝子的生平,字体介于隶楷之间,是隶书至楷书过渡的典型,被称为爨体。
【由远至近】双龙镜、规矩镜、日光镜、连弧明光镜、规矩镜、三兽镜、五乳五鸟镜,东汉,云博旧藏。【中】军假司马印、军司马印、军曲侯印、南夷长史印,东汉,云博旧藏。
霍承嗣墓,位于昭通市昭阳区西北二十千米处的北海子中寨,1963 年农民取土时发现。1965 年,墓室整体迁建于昭阳区城内今昭通市第三中学校园内。壁画较为华丽,有神界,也有人间;既有莲花、超度亡灵的参毗仪式,也有四方神等道教神灵。
梁堆墓,是云南收到外来文化影响后,丧葬习俗产生变迁的重要标志。墓主姓氏多为爨、李、孟、霍等,证明梁堆墓为当时 “南中大姓” 遗留下的。
云贵从汉代到唐朝开始汉化,直到明朝中后期才真正消化完毕。这过程有点缓慢,如同南洋地区,如果清代时不是西方东进,那么整个东南亚就会完全汉化,南海就是中国的内海。如今也不会有这么多事。
@游子微博只能说可惜了。但世界历史也不可能是单一种族统治的。再者中华文明的扩张速度太缓慢,在优势民族的进攻下一塌糊涂了一百年。美好时间
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