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诞生地纪念馆,位于泰州市市区东南 8 千米处的白马庙西北直线距离 500 米处。
1949 年 4 月 23 日,中国人民解放军华东军区海军在江苏泰州白马庙诞生,这一历史机缘把泰州和人民海军紧紧地联系在一起。作为人民海军的诞生地,泰州被誉为 “水兵母亲城”。为充分展示人民海军从无到有、由弱到强的光辉历程,激励和鼓舞人民发扬革命传统,经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批准,1999 年 4 月,一座投资 1200 万元,占地 34 亩,建筑面积 5000 多平方米的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诞生地纪念馆在泰州白马镇落成,纪念馆包含 “人民海军诞生地旧址” 和新馆两部分。
1999 年 4 月,海军诞生 50 周年之际,在旧址西侧 300 米处兴建了由时任中共中央总书记、主席同志亲笔题写馆名的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诞生地纪念馆。中国工程院院士、东南大学建筑专家齐康教授担纲设计,主体建筑外形像军舰,室外广场左侧竖有象征海军舰船的高桅杆。广场上陈列了一批海军退役装备。有飞机、舰炮、鱼雷、导弹等。海军成立 60 周年,泰州市委、市政府投资再次对纪念馆进行馆区环境维护和展厅改陈设计。改建后的纪念馆展厅内运用实物、图片、模型等多种表现形式和声、光、电等多种科技手段,复原了多个历史场景,设置了多媒体背投、触摸屏、互动装置以及关于海军成立日期的批复等多幅珍贵文档资料,方便观众查阅观看。丰富了纪念馆陈列展示内容,达到思想性、艺术性和观赏性有机统一。纪念馆从 “近代沧桑”、“白马建军”、“威震海疆”、“发展壮大”、“鱼水情深” 五大主题全面展示人民海军自白马建军至今发展壮大的光辉历程,广场及室内分别新增陈列了一批海军退役的超黄蜂直升机、舰炮、鱼雷、导弹、飞机舰艇模型、海军服饰等实物装备,真正集教育、观赏、旅游于一体。
大门口左侧是一架歼-6。之前在茅山新四军纪念馆水西新四军纪念馆看到的都是歼-5,这里明显档次高一些。
歼-6 是 20 世纪 50-60 年代中国从苏联引进米格-19 图纸和零部件测绘仿制的第一代喷气式战斗机,主要用于国土防空和夺取前线局部制空权,也可执行一定的对地攻击任务。1958 年初开始研制,1960 年投入批生产,1964 年首批歼-6 战斗机交付空军使用,到 1983 年停产共生产了 5205 架,是中国第一种超音速战斗机,也是中国空军和海军航空兵装备数量最多、服役时间最长的战斗机。2010 年 6 月 12 日,歼-6 战斗机正式退出中国空军装备序列。
59 式 100 毫米高射炮,用于击落高度在 12000 米以下的空中目标,也可对水面目标射击,最大射程达 21000 米。所以说炮中之王都是高射炮。
61 式 37 毫米双管舰炮,1958 年开始研制,最大射程 8500 米,有效射程 4000 米,在八·六、崇武、西沙海战中都发挥了重要作用。
61 式 25 毫米双管舰炮,1959 年开始研制,是中国参照苏联 2М-3 双联装 25 毫米舰炮仿制的近程舰炮,主要用于射击 2800 米以内的空中和海上目标,广泛装备海军导弹艇、护卫艇等各种中小型舰艇。
B-13 型 130 毫米 50 倍口径舰炮,射程达 29500 米,是苏联在 20 世纪 30 年代研制的驱逐舰主炮,也装备于内河炮舰、布雷舰和辅助舰艇上,并被当做海岸炮使用。建国初中国花费几十吨黄金的价格引进的苏联 07 型驱逐舰 101“鞍山” 号驱逐舰、102“抚顺” 号驱逐舰、103 长春号驱逐舰、104 太原号驱逐舰 “四大金刚” 便装备这型舰炮。本馆收藏的舰炮应属于上述驱逐舰之中的一艘。
SA321“超黄蜂” 直升机,是法国宇航公司 1966 年研制的单旋翼涡轮轴式中型直升机,最大起飞重量达 13 吨,最大航程超过 1000 千米美好时间。1990 年代我国向法国引进这种被淘汰的直升机装备在各型大中舰艇上,在此基础仿制了直-8 型直升机,目前仍在军中服役。
轰-5 轰炸机,是 20 世纪 60 年代中国哈尔滨飞机制造厂参照苏联伊尔-28 轰炸机,改进设计并试制生产的喷气式战术轰炸机。1963 年 1 月开始研制;1966 年 9 月 25 日在哈尔滨试飞成功;1967 年 4 月通过国家鉴定,批量生产;1984 年停产,共生产 545 架;2009 年 5 月全部退出中国空军现役战机序列。
“上游-1” 反舰导弹,仿制自苏联 P-15 舰舰导弹(北约代号 SS-N-2),是中国最早服役的舰舰导弹。采用惯性制导加主动雷达制导,有效射程约 50 千米。
53-66 型鱼雷,是苏联研制的重型燃气涡轮推进、声自导引反舰鱼雷,最初在 1965 年发展,称为 53-65 型鱼雷,后引进我国。
蒸汽瓦斯鱼雷,是海军成立初期使用的老式鱼雷,曾参加过 1958 年 “八·二四” 金门海战和 1965 年 “八·六” 海战。
【前】锚-1 型水雷,为大型触发雷,我军装备最早的水雷。【后】锚-4 型水雷,是声控水雷,在上方舰艇通过时借声波引爆。
“海鹰 2-乙” 反舰导弹,为我国在 “海鹰” 导弹基础上进一步改进而成的 “海鹰” 系列新型号,旨在提高 “海鹰-2” 的突防能力。1975 年由三院进行总体方案论证与设计,主要对控制、控制回路中的高度支路进行了大改,提高了突防能力。1979 年,“海鹰-2 乙” 飞行试验成功;1984 年 1 月正式定型。
“开济” 号,由福建船政学堂毕业生吴德章、李寿田等设计建造,1885 年在镇海保卫战中,同其他舰只一起击退法国舰队。
“中山” 舰,原名 “永丰舰”,是 1910 年清政府向日本三菱长崎造船所订购的炮舰。1913 年完工返国,编入北洋政府海军。1915-1916 年,“永丰” 舰响应孙中山先生的号召,参加了 “护国讨袁运动”,更名 “中山”。后该舰经历 “护法运动”、“东征平叛”、“孙中山蒙难”、“中山舰事件” 等重大历史事件。1938 年 10 月,“中山” 舰在武汉保卫战中被日军击沉于江夏区金口水域。
“黄安” 舰,原系日本制造的 “海防 81” 号海防舰,排水量 810 吨,最高航速 16.5 节。1947 年 7 月 26 日日本战败后同盟国瓜分旧日本军舰,国民政府抽到此舰,依接舰顺序编号称为 “接 22” 号,送青岛海军造船所修理并安装武器。1947 年下半年开始组建,调配人员 126 人,编入海军第二军区海防第一舰队,并正式命名 “黄安” 舰。1949 年 3 月 13 日,“黄安” 舰在青岛起义, 由此成为人民海军第一批战舰之一。1950 年初改名 “沈阳” 舰,并在解放沿海岛屿的战役中屡立战功。
海军少将邓兆祥所用物品。邓兆祥(1903 年 4 月 1 日-1998 年 8 月 6 日),广东省高要县人。1945 年,任国民政府海军 “长治” 舰舰长;1946 年,率第二批海军人员赴英国;1948 年 5 月,任重庆号巡洋舰上校舰长;1949 年 2 月 25 日,他与部分爱国官兵在吴淞口举行了震惊中外的 “‘重庆’ 号起义”,加入了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行列;1955 年 9 月,被授予少将军衔。邓兆祥历任中国人民解放军 “重庆” 号巡洋舰舰长,安东海军学校、快艇学校校长,东北行政委员会委员,海军青岛基地司令部副参谋长、副司令员,北海舰队副司令员,海军副司令员,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六、七、八届全国委员会副主席等职。1998 年 8 月 6 日在北京逝世,享年 95 岁。
林遵穿过的少将军服。林遵(1905-1979 年),福建省福州市人。1924 年,入烟台海军学校学习;1929 年,赴英国,先后入格林威治皇家海军学院、朴茨茅斯专科学校学习;1934 年,毕业回国,任国民革命军海军枪炮员,航海官,副舰长;1937 年赴德国学习潜水艇技术;1939 年,任国民革命军海军永绥军舰代副舰长、第五游击布雷大队大队长、国防部研究院海军研究员、参谋总长办公室海军参谋;1945 年,任国民政府驻美国大使馆海军副武官,国民革命军海军海防第二舰队司令;1946 年,任中国海军进驻西沙、南沙群岛舰队指挥官,海防第 2 舰队司令;1949 年 4 月 23 日,率海防第 2 舰队舰艇 25 艘、官兵 1271 人,于南京笆斗山江面起义,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1949 年 9 月,任华东军区海军第一副司令员,后任军事学院海军教授会主任、海军学院副院长;1955 年,授予少将军衔,获一级解放勋章。1975 年 5 月,任东海舰队副司令员;1979 年 7 月 16 日,于上海因病逝世。林遵当过国民政府要员,自视甚高,曾让张爱萍 “不要插手海军的事”。
下面这些就挺稀奇的了——第三野战军第 8 兵团第 35 军占领后收缴的 “蒋中正” 印章和 “总统办公室” 门牌。话说这是不是相当于公司法人章和门头被收缴了……
刁锦富老人藏品。1950 年,时年 16 岁的镇江小伙刁锦富化名 “绿克” 为海军谱写了《人民海军向前进》曲,后隐姓埋名 70 年!神奇的是他竟然就生活在我们无锡——1958 年他到江苏省革命残废军人休养院(即无锡的江苏省荣军医院)担任音乐作曲并参与组建文艺演出队,后在无锡从事文艺工作几十年直至退休。
赵启明将军用过的物品。赵启民曾先后担任华东军区海军政委、南海舰队司令员、海军副司令员等职务,这些物品由其子赵金川捐赠。
展厅虽然主要以看板为主,但也展出有少许的舰船部件,比如信号灯、沉-5 型超声水压沉底雷、59 式双联装 14.5 毫米舰用枪等。
安业民(1938-1958 年),满族,辽宁省开原县四寨子村人,1957 年参加解放军海军,在海岸炮兵连当瞄准手。1958 年 8 月 23 日,在福建前线炮击金门的战斗中,为保护火炮,全身烧伤面积达百分之七十,仍坚持战斗直至炮战结束,因伤势过重、抢救无效而牺牲。后被追认中共党员,记一等功、并被授予 “战士” 称号。
麦贤得,1945 年生,广东潮汕人,解放军海军战斗英雄、海军基地某部副司令员、大校。1964 年毕业后,麦贤得在解放军海军护卫艇第 41 大队 4 中队 611 号护卫艇上当了一名普通机电兵。让他一战成名的是 1965 年 8 月 6 日凌晨与海军 “剑门” 号猎潜舰的 “八·六” 海战,参战的 611 号护卫艇以小搏大,遭受了 “剑门” 舰猛烈的火力,时麦贤得为轮机兵,头部中弹失去知觉,苏醒后由于头部失血过多眼睛不能视物,但仍坚持作战,凭着自身练就的技能,排除舰艇故障,保证轮机正常运转,坚守战位直到战斗胜利。战后,麦贤得获 “战斗英雄” 称号,被誉为 “钢铁战士”,安排入党,所在的 611 艇则被解放军海军授予 “海上英雄艇” 荣誉称号。
秦卫邦使用过的物品。秦卫邦曾参加过 “崇武以东海战”(1965 年 11 月 13 日夜至 14 日晨),是海军 588 艇指导员,现居泰州。588 艇在海战中,首创人民海军海上近战、夜战、小艇击沉大舰的成功战例,被国防部授予 “海上猛虎艇” 的光荣称号。
1950-70 年代,解放军海空军在沿海与进犯的军、南越军、美国军队进行了一系列战斗,涌现了一大批战斗英雄。其中就有我们耳熟能详的名字:舒积成、王鸿喜、高翔、胡春生……
“海空雄鹰团” 锦旗!我想起了 1996 年买的《航空知识》封底的一张照片——两架 “海空雄鹰团” 雪白的歼-8II 翱翔在西沙群岛上空!左侧有 1965 年战斗英雄舒积成击落入侵的美蒋侦察机的照相枪照片、战斗英雄高翔与 1989 年 10 月来访的曾被其击落并俘虏的菲利普·史密斯在上海握手照片。
2018 年 11 月 5 日海军政委秦生祥赠送 055 型导弹驱逐舰 “南昌” 舰模型。话说官方制作的模型就是精致,我默默查了一下某宝,真买不到这样的……
一直奇怪怎么没出现 138“泰州” 舰,虽然是 2002 年因东南方向情势紧急向老毛子买来的,但毕竟是冠名泰州的呀?走到最后终于看见了……
旧址原为王姓地主庄园,始建于明末清初。1949 年 4 月初,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三野战军司令部暨东美好时间、中集团军渡江战役指挥部设在泰州白马庙地主庄园,三野首长粟裕、张震就在此指挥了举世闻名的渡江战役。同年 4 月 23 日,为适应渡江战役的胜利形势,接受起义投诚舰艇,奉电令,张爱萍在此组建华东军区海军,张爱萍任司令员兼政治委员。1989 年 2 月 17 日,批复海军党委,确定 1949 年 4 月 23 日为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诞生日,江苏泰州白马庙为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诞生地。从此,泰州白马庙被载入解放军的光荣史册。渡江战役胜利后,旧址受到有效保护并进行了多项局部修缮,加筑了砖底花墙,使旧址组成完整庭院正式对外开放。1996 年 8 月地级泰州市组建后,将旧址管理机构上划,列为泰州市文化局直属事业单位。
海军诞生地旧址占地 1500 平方米左右,建筑面积近 800 平方米,现存有清式二层小楼一座及平房数间,楼上为三野渡江战役指挥中心,复原了原会议场景;陈列有发报机、放大镜、马灯、行军茶杯等一些文物资料,楼下为粟裕、张震、张爱萍三位将军的卧室兼办公室。陈列有当年粟裕睡过的雕花木榻及木箱、茶几、太师椅、马灯、灯柜、铜盆等 50 余件文物用品,并按历史旧貌复原了大门,仪厅等,恢复了地主庄园当年原貌,旧址内现有四个展区六个展室。再现了当年三野渡江作战指挥机关运筹帷幄,决战长江天堑的历史场景。1982 年公布为江苏省第三批文物保护单位。1996 年和 1997 年相继被公布为江苏省全民国防教育基地和江苏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2006 年旧址公布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以为是免费,谁知要 ¥20 元门票,关键是买票还得走回刚才来的地方。想想算了,换块电池,掏出飞机……
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