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博物馆远古

admin · 2022-12-28 16:19

云南博物馆远古

  美好时间十二点半打车到云南省博物馆。博物馆成立于 1951 年,是新中国比较早成立的博物馆,也是首批国家一级博物馆。如此重要的馆,却没什么游客,甚至可谓门可罗雀。

  门口矗立着镇馆之宝之一的大鹏金翅鸟塑像。其实说到镇馆之宝我觉得更加有名的应该是战国牛虎铜案,可惜人家大鹏金翅鸟是金灿灿的嘛,所以居 C 位咯。

  大厅中放着一尊天施大炉,铸于康熙 39 年(1700 年),原安放于昆明武成路武庙。1940 年代昆明遭日机轰炸,武庙焚毁,此炉深埋废墟。1990 年代武成路拓宽,此炉被贩卖给台湾收藏家颜铮浩。2018 年 4 月,经上海博物馆前馆长陈克伦等人牵线,云博馆长马文斗拜会了颜铮浩并达成了捐赠协议。5 月 18 日大炉正式在云博展出。

  文创商店很醒目,就在入口处。不能免俗的买了纪念册,打了卡(好几十个印章),还有两个冰箱贴(大鹏金翅鸟和美国飞虎队徽章)。

  上二楼,看远古文明展。吐槽一下云博的设置,几个馆的进口出口无显著标记,导致从出口进了门,走了一圈才知道原来看倒了!

  门口的区域主要展示了大理白族自治州剑川县海门口出土的商周器物。海门口遗址是目前我国发现的最大水滨木构 “干栏式” 建筑聚落遗址。有兴趣的读者可观看央视科教频道 2012 年 6 月播出的《文明密码——木桩阵之谜》。

  铜夹子、铜镰刀、陶纺轮、铜手镯、石刀、铜斧、铜锛、铜鱼钩,商周时期,剑川县海门口出土。这些简单却精致的铜器证明云南先民在商周时期就有成熟的冶炼青铜工艺。

  进入一处 “岩洞”,岩壁上绘有可爱的舞人,让我想起了《福尔摩斯探案集》之《跳舞的小人》一章。

  木鼓,是滇西佤族女性崇拜的表现形式,主要表现在鼓的上部有象征女阴的镂空雕刻。敲击的木棒则象征男性。

  石祖,是远古男性崇拜的表现形式,出土于元谋大墩子新石器时代遗址,证明了男性崇拜自新石器时代就已出现。吐槽一下,这玩意没必要放得这么隐蔽吧,泱泱云博,把石祖藏在展柜后的小角落里……

  贝丘遗址,位于海、湖与河流沿岸。遗址先民取食盛产滇池中的螺蛳和鱼类,食用后的螺蛳壳大量堆积在房屋四周,成为贝丘。

  滇东北地区的新石器遗址以鲁甸马厂和邵通闸心场为代表,陶器均为手制,且直接用手捏成,以单耳、细颈平底小瓶和单耳侈口罐为主要特征。

  维西戈登村遗址,位于迪庆藏族自治州维西县戈登村,1958 年发现。遗址出土文物 60 多件,填补了迪庆州新石器文化的空白。

  西双版纳允景洪曼蚌乃遗址,位于西双版纳景洪市勐龙镇曼蚌村,陶器以泥质褐陶、夹砂陶与夹砂褐陶居多,夹砂红陶次之。纹饰简单,仅有绳纹、划纹、波浪纹、方格纹与素面,多属手制,个别轮制。石器以通体磨光的有肩石斧为典型器物。

  麻栗坡小河洞遗址,位于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麻栗坡县畴阳河西岸小河洞,是一处新石器时代洞穴遗址美好时间,1975 年 3 月云南省博物馆调查发掘。其石器全为磨制,有肩石斧、石锛等器物均为东南沿海常见。其中石斧双肩下折角近于直角,反映了制作技术的进步。

  大理金梭岛遗址,位于大理洱海区域,是典型的贝丘遗址,螺壳堆积丰富。出土石器主要有刀、镞、锛、网坠等。

  宾川白羊村遗址,位于大理白族自治州宾川县白羊村,是滇西洱海地区新石器文化代表。1973 年 11 月-1974 年 1 月,云博对遗址进行考古发掘,出土大量陶器、石器、骨器、角器、牙器和蚌器。

  元谋大墩子遗址,位于楚雄彝族自治州元谋县城东。1972-73 年发掘,发现房址 15 座、窖穴 4 个、墓葬 37 座和石器、骨器、蚌器、陶器等遗物 1000 余件。大墩子先民使用的陶器以手制夹砂陶居多,器型以罐为主,多深腹、小底、胎薄、火候很不均匀,估计当时尚未采用烧窑技术。

  鸡形陶壶,新石器时代,元谋大墩子出土。夹砂灰陶质地,身部戳印点线纹,背部和尾部饰贴塑乳丁纹,是云南新石器时代最具代表性的陶器。

  石佛洞遗址,位于临沧市耿马傣族佤族自治县城南 25 公里处的小黑江畔,对了解澜沧江下游地区迄今三千五百年前新石器时代先民生活方式有重要意义。1983 年试掘,2003 年 6 至 8 月发掘,出土遗物有石器、骨器、陶器、稻谷等。1996 年认定为第四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石佛洞先民使用的石器以磨制为主,仅见少量打制石器。

  星形石,新石器时代,耿马县石佛洞出土,是最具特点的器物。其实星形石是文雅的说法,本质是古人群殴时用的……

  石佛洞遗址出土动物骨骼种类丰富,其中鹿、猪等动物是先民主要肉食来源,由于穴居,食用竹鼠和松鼠数量也多。

  永平新光遗址,位于大理州永平县县城东部,是滇西地区一处高原山间盆地,属于新石器时代中晚期,是澜沧江中游新石器文化的典型。新光先民大部分石器制作都是经过打击石块石片、修理成形、磨制三个阶段,在石器各个部位常遗留磨痕,尤其是锛、矛的制作非常精致且规范。

  从前只知道元谋人,实际上云南还出土了不少其他地方的古人类骨骼,如宜良九乡张口洞人,还有蒙自马鹿洞人、保山塘予沟人、西畴仙人洞人、丽江人、呈贡龙潭山昆明人、昭通人等。

  【上】先东方剑齿象骨骼化石,新生代,云南省出土。【下】花鹿、犀牛骨骼化石,新生代,丽江市木家桥出土。

  大唇犀骨骼化石,第三纪新近纪中新世。生存于北方地区,下唇比上唇大,下颚骨粗壮成铲子状,上颚没有门齿,下颚门齿阔大,并向上弯。体格矮小,四肢短小,每肢有三趾。它们是草食性动物,生活于沼泽地单,与三趾马同为伴生动物。由于 500 万年前喜马拉雅山形成,气候环境变化,植被变得稀少,使得这种依靠大量草源的动物逐渐灭绝。

  三趾马骨骼化石,第三纪古近纪始新世。其祖先是先始马,前肢低,有四趾,后肢高,有三趾。第三纪中晚期出现旁枝,即三趾马,因在奔跑中以中趾受力,故格外粗壮,其余两趾逐渐退化变短。至 500 万年时,气候逐渐寒冷,草原和荒地取代森林,嫩草变成高纤维的硬草,由于三趾马的进化速度无法适应快速的环境变迁,到真马出现前就已灭绝。

  三尖齿兽臼齿化石,中生代,内蒙古出土。三尖齿兽是最原始的哺乳动物,主要生活在恐龙称霸时的中生代。

  云南禄丰曾出土有大量恐龙化石,不过云南省博物馆展出的恐龙化石不多,只有一只禄丰龙。要看恐龙骨架的可能只能去禄丰恐龙博物馆了。

  【左上、下】云南头虫化石,早寒武世,澄江县出土。【右下】中间型史莱德利基虫化石,早寒武世,澄江县出土。

  单一约克那丝藻、云南中华细丝藻、细丝海绵、小滥田斗篷海绵、东方日射水母贝,早寒武世,澄江县出土。

  云南省博物馆一楼,有一个地方可以把你用便签纸写的话贴上去。让我印象最深的,是没有署名的观众留下的这样一句话:“老了,把厕所上堵了”。

  每次走进博物馆,看到这些远古的化石,总是想假如这些化石里面能够有细胞可以克隆,那将是一个是什么样的时代

文章推荐:

霍巴特印象杂锦

镇江之广肇公所

凯恩斯五日D5

薛祖康民国旧宅

太白北上太白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