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建设更加美好的世界贡献中国智慧

admin · 2023-01-13 13:39

为建设更加美好的世界贡献中国智慧

  美好新时代广东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丁晋清认为,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取得新突破,可以从四个方面发力:一是开辟发展新领域新赛道,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提升国家创新体系整体效能,坚决打赢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不断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二是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方向,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完善分配制度,建设高标准市场体系,提高公共服务水平,进一步激发高质量发展的活力和潜能。三是坚持高水平对外开放,稳步扩大规则、规制、管理、标准等制度型开放,坚持经济全球化正确方向,同国际社会携手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四是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增强国内大循环内生动力和可靠性,提升国际循环质量和水平,推进新型工业化、乡村振兴和区域协调发展,统筹发展和安全,增强我国经济创新力和竞争力。

  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分管日常工作的副校(院)长谢春涛指出,开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境界,发展二十一世纪马克思主义,关键是把握人类面临的共同问题,为建设更加美好的世界贡献中国智慧,具体包括:聚焦“四大赤字”,提出了解决人类重大问题的理念、主张、方案,为建设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荣、开放包容、清洁美丽的世界贡献了中国智慧,成为推动人类发展进步的重要力量。以全人类共同价值为基准,推动以文明交流超越文明隔阂、文明互鉴超越文明冲突、文明共存超越文明优越,形成了文明交流互鉴的中国主张。聚焦全球现代化问题,建构了“中国式现代化”的理论体系、概念体系和话语体系,形成了具有世界意义的现代化理论新范式,拓展了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的途径,给世界上那些既希望加快发展又希望保持自身独立性的国家和民族提供了全新选择。总结反贫困中国经验,形成了全球贫困治理的中国理论。

  中国社会科学院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研究员、哲学研究所副所长冯颜利指出,当前我们已经迈上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不仅会遇到新的实践问题,遇到改革发展稳定存在的深层次问题,遇到人民群众急难愁盼问题,还会遇到国际变局中的重大问题、党的建设面临的突出问题。只有坚持问题导向,把坚持问题导向贯穿发展始终,才能既从思想上敢于正视矛盾和问题,又从行动上善于解决矛盾和问题。坚持问题导向,一是要抓住事关全局的重要问题美好时间,进行深入思考和全面把握,当前我国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仍然突出,在安全、意识形态等领域存在不少挑战,这些都是亟需重点关注和着力解决的问题;二是要着眼当前和长远,谋势而动、顺势而为、应势而变,用科学的方法分析和研究问题,在实践中真抓实干、攻坚克难;三是要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把国际问题和国内问题联系起来全面考察、整体考虑,形成既符合世界发展潮流又符合我国发展阶段性特征的发展战略,找到解决问题、推进事业发展的科学方法。

  赖德胜指出,促进高质量充分就业,前提是实现充分就业,关键是提高就业质量。新时代10年,我国基本上实现了充分就业。未来实现充分就业,仍具有经济长期向好的基本面没有改变、市场主体规模巨大、劳动者素质不断提高等诸多有利条件,但随着人工智能、大数据等为代表的新科技革命的快速发展和广泛运用,就业的结构性矛盾更加突出,新科技对部分体力劳动者和脑力劳动者的替代造成了“就业极化”现象,大量劳动力需要重新找工作,但他们基于传统产业所掌握的技能很难满足新产业发展的需要,导致“招工难”与“就业难”并存,将给劳动力市场运行带来较大冲击。同时,我国的就业质量总体来说不断提升,但与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相比,与高生活品质的要求相比,就业质量仍有较大提升空间。在我国劳动力市场的一体化程度不断提高的大背景下,就业质量分割仍然明显,不仅有传统的城乡二元劳动力市场分割,而且有城镇内部不同劳动力市场之间的分割。尤其是由非正规部门构成的劳动力市场,社会保护程度较低,工作稳定性比较差,职业发展机会较少,就业质量较低,未来需要以更加完善的机制扩大保障覆盖面。

  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国际贸易研究室副主任、研究员苏庆义指出,从中国经济自身的情况来看,我国已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正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从世界经济运行环境来看,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发展,国际力量对比深刻调整,逆全球化思潮抬头,单边主义、保护主义明显上升。因此,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是积极应对国内外经济环境变化的长久之策,是实现中国式现代化、构建新发展格局、建设开放型世界经济的必然要求。中国式现代化是人口规模巨大、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仅仅依靠国内市场国内资源难以支撑,需要充分利用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解决好供给端的资源不足、延伸需求端的市场规模。新发展格局的重要特点是在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的基础上,形成国内与国际循环的正反馈机制,推进高水平开放有助于破解国内大循环中的卡点堵点,帮助我国更有底气参与国际循环。同时,面对世界经济运行环境发生的变化和带来的挑战,中国坚持经济全球化正确方向,坚持真正的多边主义,维护多元稳定的国际经济格局和经贸关系,为推动建设开放型世界经济作出了贡献。

  科学技术作为第一生产力,是影响国家综合国力、国际竞争力与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决定性因素,对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上层建筑的变革具有重大影响。

  坚持“以我为主”,多措并举建立和强化多元协同供应体系,增强持续稳定供应的能力;完善能源资源消费总量和强度的双向管控,全面实施能源资源节约战略,推动形成绿色低碳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

  要想谱写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篇章,既要立足于中国大地汲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滋养,回答好中国之问;又要拓展世界眼光、洞察人类发展进步潮流,吸收人类优秀文化成果,回答好世界之问。

  数字经济新业态、新模式为传统产业带中小微企业数字化转型,及高水平供求动态平衡的加快实现提供了新思路。

  所谓网络意识形态,是指多元主体在互联网空间映现社会关系而形成的认知系统,借助网络工具得以呈现于网络空间的观念的上层建筑,其形成、呈现和发展依然受制于一定的社会经济基础,在一定条件下对现实实践具有反作用。

  当前,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推动高质量发展,要更好发挥园区产业和资源优势,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产业集群。

  国家安全体系是一个复杂庞大的社会系统,构建国家安全体系是一件繁杂艰巨的系统工程,在总体国家安全观指导下构建现代化总体性国家安全体系任重道远,需要政学各界通力合作、坚持不懈、不断探索。

  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应以独立、自主、安全的高质量发展为指引,积极推动全面、开放、协同、包容、可持续的引领性创新。

  新时代十年伟大变革续写了中华民族文明史的伟大辉煌,擘画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蓝图,开辟了马克思主义新境界,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必将对中华民族的未来发展产生深远影响。

  推进“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当然是“艰巨性和复杂性前所未有”,但是人口规模巨大这一典型特征也为中国实现现代化带来优势,充分认识并利用人口规模巨大的优势,可以缓解艰巨性和复杂性。

  伟大斗争锻造了中国共产党坚忍不拔的意志、无私无畏的勇气、不怕牺牲的精神、百折不挠的品质,这是百年大党的成功之道和青春密码,是我们赢得胜利和继续胜利的不竭力量源泉。

  发展是共同富裕的前提条件,发展要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导向,这样就能很好地衔接起“共同”和“富裕”的关系。

  只有通过全面深化改革,进一步进行一些政策上的重大调整,使得我们的整个发展模式、增长机制和分配机制更加有利于共同富裕目标的实现,才能最终实现真正的共同富裕目标。

  共同富裕是人类的理想社会形态,有利于经济可持续发展,也符合中国从贫穷到小康再到共同富裕的经济发展逻辑。实现共同富裕要致力于三个方面:一是上不封顶,二是要保底,三是要扩中。

  坚持把增进人民福祉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作为发展数字经济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充分发挥数字技术在推进公共服务均等化、助力乡村振兴、促进城乡融合发展、推动共同富裕等方面的关键作用。

  坚持好、运用好贯穿其中的立场观点方法,坚持用马克思主义之“矢”去射新时代中国之“的”,在新时代伟大实践中不断开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境界!

  使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地惠及全体人民,满足全体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求,让每个人都能如愿地发展自我和奉献社会,让每个人都能体面地享受生活和追求幸福。

  文化的积淀是一个社会、一个民族最宝贵的精神财富,也是这个民族、这个社会能自立于其他民族、其他社会之间的“基因身份证”。

  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必须深刻、准确地理解把握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道路的丰富内涵与实践路径,进而推动美丽中国建设。

  要准确认识和适应全球政治发展演变的基本趋势和特征变化,站在历史正确一边,顺应历史进程谋求战略创新,为国家长治久安提供可靠安全保障。

文章推荐:

坚持党的领导为美好的明天一起奋斗

新征程圣诞之城

旅行西尔万水库

美好新时代

人民日报社论:凝心聚力共创美好新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