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海昏侯国博物馆回南昌市,一路昏昏沉沉。因为打了车,时间充裕,省下来的二小时足够去附近红谷滩 “南昌” 舰主题公园参观。
“南昌” 舰,舷号 163,是原属于中国海军的一艘 051 型驱逐舰。于 1977 年在广州造船厂开工制造,1979 年下水,1982 年进入南海舰队服役,2004 年调往北海舰队。2016 年 9 月 8 日退役并改装成国防教育设施,停泊于江西省南昌市赣江西岸的南昌舰主题公园内。
这艘军舰其实与 2021 年在泰州海军舰艇园参观的“西宁” 舰一样,都是 051D 型,不同之处在于 “西宁” 舰是在大连造船厂建造的 D 型的首舰,而 “南昌” 舰是首次在广州造船厂建造的 D 型的五号舰。
无良司机为了多赚十块钱,把人扔在了赣江北大道与锦江路路口的出入口,得往回走 1 千米才能到主题公园售票处。要平时也就算了,在酷暑的下午沿江走 1 千米,身心极其酸爽……
站在舰首回望,全舰尽收眼底。想起去年参观 “西宁” 舰时可能是担心甲板太滑没敢走到这里拍,有些不正,今天圆满了。
仿佛仍待怒吼的 76 式双联装 130 毫米/58 倍口径舰炮。此炮威力巨大,可惜射速不高。
与,敞开的炮塔后部,可以一窥内部究竟。然而在保养方面,“南昌” 舰比 “西宁” 舰做得好多了,不少关键之处还上着机油。
“南昌” 舰的开放程度更高,不少舱室都开放参观。这是舰桥一层右舷甲板廊道,每个舱门都可以进入。
走到舰桥,近距离观察 B 炮位的 61 式双 37 毫米机关炮。这玩意当年打在某东南亚猴子身上肯定特别疼。
小会议室往舰首方向,走下挺陡的小舷梯,能进入指挥舱。这是第一次进入中国驱逐舰的指挥舱参观,挺激动。上一次进驱逐舰指挥舱还是 2008 年在悉尼参观 “吸血鬼” 号时。
舷窗向外望,能看到主炮翘首向上。中国 60-70 年代设计的驱逐舰仍旧遵循 “火炮至上” 原则,有种 “海上拼刺刀” 的狠劲,所以舷窗是古典的圆窗有利于防弹。相反的,同时期西方军舰已普遍装备宽大明亮的大方窗了,更偏重于向外观察。
一块锈迹斑斑的白板挂在舱室靠近右舷的墙上,上面标注着 “主港”、“年月日”、“潮时”、“潮高”、“日出”、“日落”、“风向”、“风速”、“气流”、“气压” 等信息,让人仿佛回到了南海斗争最激烈的 70-80 年代。
近距离看船舶车钟。车钟是驾驶舱与机舱联系的重要手段,驾驶舱和机舱车钟铃同响同停,操纵阀手执行正确用车指令后,铃声停止——这是落后年代很智慧的双向交流手段,不用通过传声筒吼了。
354 型对海警戒雷达是舰上最主要的搜索雷达,其雷达天线装在军舰的前桅顶部,主要用于对低空和海面目标进行搜索。由于 051D 驱逐舰的防空火力较落后,能相对精确侦测低空目标的 354 型雷达地位突出。
325 型火控雷达主要担任海鹰系列反舰导弹的制导任务,可探测 70 千米外大型战舰的桅顶,为导弹提供目标指示。
减摇装置鳍角指示器,用于减缓船舶摇摆,通过转动舰舯附近的减摇鳍,使水流产生作用力,形成摇摆力矩,抵消船体横摇。
舰长操控台颇有上世纪初的风范。昨晚回顾了经典美影《灰猎犬号》,感觉二战时美国的主力驱逐舰弗莱彻级好像都比它更整洁一些。当年的海军官兵就是驾驶着这样拼拼凑凑颇具赛博坦风的装备捍卫了祖国的南疆。
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