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好时间年前时,曾有计划初二至朱家角散心,谁知疫情来袭,计划自然泡汤。今,夏末之时,凉风微兴,正应游玩,欣然启程。
朱家角,属于上海市青浦区,紧靠淀山湖,古称朱家村、珠街阁、珠溪、角里,建镇逾八百年。这几个古名中,角里挺有意思,与附近的甪里相对,更让人联想起甪直,字形实在是太像了,估计也是后来改名的一大原因吧!
对于江浙两省人民来说,类似朱家角这样的古镇比比皆是,暂不说乌镇西塘周庄,就是同里甪直南浔,也能把它比下去。但对上海人来讲,这可是他们心目中无可厚非的后花园。
疫情未散,控制人流,因此古镇上人并不很多。当然,不多也是相对的,毕竟摩肩接踵才是朱家角周末的常态。
联票分两种:四联票和八联票,分别对应不同景点,其中八联票还分为乘坐游船和不乘坐游船两种。我选的是八联票不含游船,往日里¥60 元/人如今只要¥48/人,包含景点:课植园+圆津禅院+上海手工艺展示馆+城隍庙+大清邮局+扎西达娲藏文化体验馆+人文艺术馆。
自朱家角北门进景区,沿着河东的西井街向南踱步。天气仍有些热,但完全褪去了暑气,只剩了夏末的挣扎。我不禁想起了前几周在重庆大火炉中煎烤的日子。
西井街走到头,有阿婆茶馆。小河在此流入淀浦河,西井街也向东折向东井街。远处是朱家角标志性建筑之一的圆津禅院。
东井街南,是宽阔的淀浦河。淀浦河上,一座巍峨的明代五孔石桥耸立,这便是朱家角标志性建筑之一的放生桥了。
一间贩卖塑料儿童玩具的小店,老人坐在里面望着游人。这些小玩具,几十年前为儿时的我们所爱,如今见到,分外亲切。
旁边有贩卖辣椒调料的小店,一个姑娘有一搭没一搭的杵着不锈钢盆里的辣子。此情此景仿佛重庆那些古镇的翻版,只是这里独此一家,没有竞争,也便少了很多大汗淋漓的干劲。
肉粽和扎肉是朱家角特产之一,这间沈阿婆粽子店,标榜自己上过东方台,还将剪报贴在了玻璃窗上,确实收到不少效果。
放生桥,是当地最大的一座桥,也是上海地区最大的五孔联拱石桥,被称作称 “沪上第一桥”。明隆庆五年(1571 年)由慈门寺僧性潮募建,清嘉庆十七年(1812 年)重建。
因陡峭,放生桥设置了 122 级台阶,使得桥面台阶特别薄,最薄处厚度仅有 3 厘米,一般不超过 8 厘米,实现了对两岸居民特别是老年人的人文关怀。
菜馆内人头攒动,但楼上尚有空座。这就要 “感谢” 疫情了,吓退了太多游客,让我们能于此安坐。
据说此地所产河虾体壮肉嫩、壳薄透明、身体长形、色泽青绿,生命力旺,力道很大,假如把活虾投入盆中,会向台面四面八方跳跃,因此称为 “满台飞”。
第一幅,《小站之春》,落款是杨中文,1963 年,并有 “钢笔画”,“大年指正” 字样。杨中文(1937 年 8 月-),辽宁锦州人,1963 年中央美术学院版画系铜板专业毕业美好时间,历任哈尔滨师范学院讲师、副教授、美术系教授、主任等职。此幅作品是其毕业时之作。
第二幅,《完达山的冬天》,落款是晁楣,1960 年。这幅水墨画浓淡相宜,深得我心。晁楣(1931 年 4 月-),山东菏泽人,著名版画家,北大荒版画开创者、组织者代表人物,中国美术家协会理事、中国版画家协会副主席、黑龙江省美术家协会名誉主席、黑龙江省美术馆名誉馆长、黑龙江省版画院名誉院长、黑龙江省版画会会长、黑龙江省文史馆馆员。
饭毕结账。老板娘算盘子打得噼啪响。攀谈两句,原来楼上的画作是她的公公 60 年代与东北画家相聚时留下的作品。
出门继续走。不远处北大街 212 号,有朱家角俱乐部茶楼,是一幢浓郁民国风范的建筑物。这里还有朱家角邮局,1953 年从漕河边迁移而来。
圆津禅院建于元代至正年间(1341 年),寺内塑有辰州圣母像,故又名 “娘娘庙”。结构小巧,佛像不多,但都精雕细刻,光彩耀目,庄严肃穆,明清以来,文人雅士慕名纷纷前来,董其昌、徐干学等诸多名人均到游览、题词。
三圣殿外有三块石碑,分别是清代文学家和金石学家王昶乾隆年所撰的 “振华长老塔铭记”、“重修清华阁记”,及嘉庆十三年沈光莹撰 “重修大殿记” 石碑。
出售中年女士真丝衣服的两位老阿姨,在一起亲切的交谈着。我忽然想到,等她们这代人都不在了,这些也便失传了吧……
朱家角的城隍庙在当地也很出名。原在镇南的雪葭浜,乾隆二十八年(1763 年)徽州人程履吉迁今址。
再往前,有个大清邮局很出名,它是清代上海十三家通邮驿站之一,如今这里也是上海地区唯一保存完好的清代邮局遗址。早在 1875 年,民办的协源民信局就在大清邮局现址的斜对面设置了代办处,专门办理商家和民间信函、包裹邮递以及现金等业务。1896 年,清政府正式开办国家邮政。1903 年,清政府在青浦县城和朱家角等地选择殷实商铺代办邮政业务,朱家角邮局就设在协源民信局代办处内,称大清邮局朱家角邮寄代办所。不久以后协源民信局被邮寄代办所取代。1910 年,邮寄代办所迁入现在的位置,1911 年正式改称大清邮局朱家角分局。辛亥革命推翻清王朝后,大清邮局转为中华邮政继续营业,直到 1953 年才迁址到北大街放生桥附近。
岸边美人靠上小憩片刻,走入邮局内的展览馆。其实并没有太多的文物,大部分都是介绍中国文化的展板。
不论是老人、清洁工,还是售票员、游客,都坐在凉亭内享受着习习的凉风。因此,这座观音亭,不愧其名称。
艺术馆外,有小广场,树荫下,乡人纳凉、喝茶、打牌。广场临街处,陆士谔雕像矗立在四百年银杏树前。
因为老是跟一个莫名其妙的旅行团撞车,因此面对人群被迫试用了 “啡快”。不过由于首次使用,业务不熟练,过了十几分钟店员跟我对暗号的时候,我还在找想象中的数字……
点了拿铁来到二楼眺望风景。蓦然发现有趣的事情,不少船上还刷着 “角里” 的字样,看来这名字太深入人心了!
和心园,门口工作人员不让进,说要另外买票。据说这个园子也是私人的,里面的园林非常精美,可惜我还要赶隔壁课植园,挤不出时间了。
课植园,是朱家角数一数二的民国私家园林,占地 96 亩之巨。园由马文卿建于 1912 年,寓 “一边课读,一边耕植”。园中亭台楼阁,廊坊桥树,厅堂房轩,一应俱全,各种建筑及生活用房达 200 余间,实为罕见。
廊内,有碑廊、望月楼。碑廊内镶嵌着明清著名书画家碑刻 15 块,有明代文人文徵明 “游西山寺” 十二首,祝枝山的 “梅花诗”,唐寅的手札及周天球诗等,时为马氏聘请雕刻高手.依照其真迹雕凿之。望月楼旧时是全镇最高建筑,雄伟壮观,又名 “冠云挚月楼”,寓意此楼以云为冠,与月携手。可惜不开放,否则在楼顶四角亭不但可以远眺淀山湖、大淀湖和槽港河,还可以俯瞰整个课植园和朱家角。
在水月榭碰上了一个摄影师,扛着 A7RIV 和 Loxia 21 镜来拍摄园林建筑。与之攀谈甚欢。
书城,建有别具一格的藏书楼。城前有仿城墙,城垛,上书 “月洞门” 三字。进洞门,内筑有一拱形岸桥,桥扶手栏杆饰以翠绿琉璃瓦筒。踏步上桥,可进入藏书楼,楼有两层,飞檐翘角,为当时所谓 “课读” 之用。
不知道这里的正式名称是什么,我觉得叫望月台可能挺合适。远处望月楼窜出一个尖顶,与此处遥相呼应。
每次你的 “游记” 都十分详尽地记录所看所听所想以及所食,相形见绌的我,表示必须把草原天路的游记补上。
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