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好时间因为日程紧凑,曾经在钓鱼城和大足石刻之间犹豫,但看石窟的念想还是战胜了堡垒,于是预定了大足石刻的包车游。之所以包车,是因为根本就没大团去北山石刻,也没有人拼团。也动过租车的念头,计算了一下价格,加上油费与包车差不太多,得自己开四个多小时,还不如包车。以前几日走残废的两条腿来说,包车确实物有所值。
司机是个玩车的年轻人,竟然开着一辆别克的电动车 Velite。作为别克车主,这是第一次坐到别克的电动车,感觉还挺奇妙的。想起昨天坐到了上汽大通的车,重庆车主都很有性格啊……
重庆的大足石刻旅游团,必定去的一个景点是昌州古城。所谓古城,其实是当代造的一处仿古景点。也曾咨询能否不去,答案是价格含在里面,自己决定。心忖八成是当地政府硬性摊派的。
查阅资料,古昌州建于唐乾元二年正月(758 年),辖永川、大足、昌元(今荣昌县)、静南四县,被称为海棠香国,最早出自南宋著名地理学家王象之《舆地纪胜》里的《静南志》:“昌居万山间,地独宜海棠,邦人以其有香,颇敬重之,号海棠香国。”
昌州到宝顶山并不远,只用十五分钟就到。落地后第一件事,司机去给爱车充电——没想到偏僻的景区竟然有充电桩,更没想到充电桩就在饭店的前头。
年轻司机,在勾结饭店老板宰客方面明显要好很多,今天的饭店老板跟司机就不怎么熟,于是我点了几个菜,招呼他一起吃。司机心中无鬼,自然也不客气,菜扒拉得很起劲。
老板一直在推荐乌江鱼,想起昨天武隆挨宰的经历,果断点了野鲫鱼,才几十元钱。话说麻辣味的野鲫鱼可是第一次吃到,滋味很好,除了汤不敢喝,能吃的都进了肚子里。
饭毕,司机带到景区门口,约好看完了自行出来。景区门口我由衷的感到什么叫不友好——这么长一条步道,连棵树也没有,是要烤死游客吗?
路过大足石刻博物馆,天热得人没有想法。后来出来时发现是个百宝箱,幸好进去了一趟,不然绝对后悔!图多,后文待叙。
真正的宝顶山出现在眼前了。与我想象中不同,这里郁郁葱葱,一条步道绕着山顶,四周都是摩崖石刻。感觉很神奇,古人竟然跑到那么远的地方来寄托心灵。
大足宝顶山石刻著名的一尊半身佛像——正觉像。所谓正觉,就是修成正果的意思。这尊佛是密宗的毗卢遮那佛,又称大日如来。正觉像是赵智凤的老师柳本尊的成佛像,佛手结外缚印,头上有 “平顶金刚印”,在佛头顶的两道毫光之间,刻有柳本尊的居士像。所谓外缚印,是指交叉二手十指而作拳,以左手五指置于右手五指之上,使十指外现于掌外。这种拳印特用于胎藏界曼荼罗,表示莲花上之月轮,八指相叉表示八叶莲花。也有说外缚印是显十地圆满之形。
柳本尊,姓柳名居直,生于唐宣宗大中九年(855 年),“本尊” 为信众尊称和密宗传法人称谓,本者根本,尊者至尊。唐武宗和周世宗两度灭佛,中原佛教一蹶不振,几乎绝响,故转入隐蔽活动状态称为密宗。柳本尊在五代时将佛教密宗传入巴蜀,贡献极大。
赵智凤(1159-1249 年),法名智宗,南宋昌州大足县米粮乡人,大足宝顶石刻创刻者,自承柳本尊衣钵。
正觉像右侧有一通碑,名《重修宝顶山寿圣寺碑记》,是迄今为止所发现的直接反映赵智凤生平事迹唯一的文字资料。碑刻追叙了大佛湾石刻的来历,简介了赵智凤的生平事迹。此碑为明洪熙元年大足儒学教谕刘畋人所书,是研究大佛湾石刻造像来历的一块极为重要的史料碑。
传自宋高宗绍兴二十九年七月十有四日,有曰赵智凤者,始生于米粮里沙溪。年甫五岁,靡尚华饰,以所居近旧有古佛岩,遂落发剪爪,入其中为僧。年十六,西往弥牟,云游三昼。既还,命工首建圣寿本尊殿,因名其山曰宝顶。发弘誓愿,普施法水,御灾捍患,德洽远近,莫不皈依。凡山之前岩后洞,琢诸佛像,建无量功德……初,是院之建,肇于智凤,莫不毕具……
圆觉洞深十二米,宽九米,高六米,是大佛湾内最大的洞窟造像,反映的是十二圆觉菩萨向毗卢遮那佛问法的场景。据猜测,这个洞窟是匠人用数十年在岩壁上雕凿而成,工程极为浩大。
洞窟正中,有三尊主佛,中间的是法身佛(毗卢遮那佛),左边的是报身佛(卢舍那佛),右边的是应身佛(释迦牟尼佛)。
根据介绍,圆觉菩萨化身跪像前的两排 “木箱”,其实是石箱,因为雕刻工艺太过精湛外加上色极其逼真,导致有这样的错觉。
这些无比精美的菩萨,刷新了我对古代中国雕刻技艺的认知。之前在山西看过一些精美的木雕,在上海博物馆也见过一些传世的收藏,自以为已是最美雕塑,想不到大足的石刻,能到这种境地!
圆觉洞还有一个最为隐秘精巧的设计——排水系统。在右壁弥勒与普眼两菩萨之间,有一个高擎钵盂的老僧,钵上方承接着一条长卧的龙,龙的龙身便是窟顶的排水渠道。下雨时雨水从窟顶的岩隙渗透下来,通过龙身汇向龙头,再通过龙嘴滴入老僧的钵盂内,并发出 “叮咚叮咚” 的声响。老僧持钵的手臂是镂空的,水通过他的手臂往下流,然后通过石壁上的暗道和地板上的水沟排出洞外。
这样的巧思是怎么完成的呢?极其佩服古代的工匠们,这一定是工匠们在数十年的雕凿中观察每一个雨天渗水的流向,才能把雕刻技艺无缝融入到管道设计之中去!
由于年久失修,洞窟面临坍塌的危险,不得不用钢架支撑起来,影响了拍摄。洞窟上方的开口,目的是让阳光直射到圆觉菩萨跪像身上,引发光影效果。
牧牛图,南宋淳熙至淳祐年造(1174-1252 年),历时达 78 年之久!此图以牛喻心,以牧牛人喻修行者,阐述佛教调伏心意的修证过程。全图长 30 余米,从 “未牧” 至 “双忘” 共十组,以山岩取势,可谓巧夺天工。
牧牛图至圆觉洞之间石壁上,有《明月图》颂诗(下图莲花座与明月之间),由宋代禅宗云门宗大居士杨杰(字次公)作,押《广韵》平声 “侵” 韵。据说此诗意境可以与慧能谒语相提并论。
护法神像,南宋淳熙至淳祐年间造,高 4.3 米,宽 12.6 米,分上下层刻像 33 尊。上层中部并立护法神像 9 尊,左右刻 6 通神像,下层刻鬼卒 7 尊。
这幅六道轮回图雕塑非常有气势美好时间,明轮中间还是镂空的,工艺水平超高。中间一只无常大鬼,双首捧轮盘,当中坐着一小佛,佛心生出六道毫光,把轮盘分割为六部分,即六道;又分四层,中间是佛像,第二层刻 “天、人、阿修罗、饿鬼、地狱、畜生” 六道,一切众生根据所做的 “业”,不断地在这六道中轮回;第三层刻着将军、渔翁、老者等各色人物;第四层刻着一个个生灵转世的轮回图像,如猪、牛、羊、马等等,如果这世是人,作孽太多,下世就将投身成猪马牛羊;如果现在是猪马年羊,只要积善积德,下世就可投胎成人。在的下方,左侧刻有一妇人与一小人扶轮,右边刻一男子与一恶鬼扶轮,他们有缘走到一起,那么今后作善业就得善报,作恶业就会得恶报。
左下角的毫光,射向一只蹲在竹子上的黑色的鼠。鼠逃到竹子上,浑身发抖;猫蹲在地上,捕鼠不得,着急万分。这就是孽缘。
六道轮回图一旁,有三仙人像,分别叫宝髻、金髻、金刚髻。修炼成佛后,他们的身后长出了竹子,竹子生长十个月,破裂后各现出一个童子,竹子又变成了楼阁。三位仙人或沉思,或微笑,都远离了轮回之苦,所以神态安详。像下的 “宝顶山” 三个字,是南宋嘉定年间的兵部侍郎杜孝严所书。
再往前,有华严三圣像。这也是大足石刻中最为高大的石像。所谓华严三圣,指的是佛教经典中的典籍《华严经》,即毗卢舍那佛在莲花藏世界为文殊、普贤等菩萨说法的故事。华严三圣像每尊高达 7 米多,中间的是毗卢舍那佛,左边是文殊菩萨,右边是普贤菩萨。文殊、普贤手中各托了一座宝塔,高 1.8 米,重达 800 余斤。之所以历经八百余年而不断,是通过菩萨身披的袈裟,以三角原理分散重量,支撑起了手中的宝塔。
在华严三圣像中一处袈裟上,偶然发现了一处题字,或者说涂鸦吧!上面写着嘉庆十五年壁山县下民信人吴正乡进香大吉。字写得不错。不知道毛笔怎么能留存这么长时间的。
华严三圣像旁,又有惊喜——被大殿保护着的宝顶山石刻的镇山之宝、世界上唯一的石刻千手观音。清嘉庆十八年(1818 年)著名考据学家张澍代理大足知县,来访此地,为弄清千手观音究竟有多少只手,张澍就一只一只去数,数了几次都没数清楚。不久他主持千手观音贴金工作,工匠每贴完一只手就放一个签,最后共有 1007 支,这才知道千手观音名不虚传。
宝顶山千手观音旁石壁上有很多小的佛造像,修缮者没有把它们重新上颜色,因此作出了强烈的新旧对比效果。
卧佛像,又称释迦涅磐图。造像长达 31 米,占据了大佛湾半个岩面,气势恢弘。布局借鉴了中国传统绘画的象征手法,全部采用半身塑像,下半身则隐入石崖之中,做到了意在笔外,画外有画。
这尊从小就在美术书上看到的活灵活现的赵智凤塑像,让我喜出望外,感叹竟在此时此刻与他穿越千年而相遇!
供桌上的石雕水果,据说反映了大足石刻中最高超的雕刻技艺,特别是那串葡萄,简直像是石头里长出来的。
在释迦涅磐图头部不远处,有一组小型喷泉,叫九龙浴太子图,刻九龙口吐清泉,洗浴坐于盆中的释迦太子。水源为岩上圣迹池。
佛经记载,净饭王的妻子摩耶夫人 40 岁了还没有生子,一天夜里,她梦见一头六牙白象从她的右肋进入腹中,因此而怀孕了。按印度风俗,妇女要回娘家分娩。产期到的时候,她途经蓝毗尼园,见园内花香扑鼻,百鸟争鸣,便进入园内休息。这时,她看见一株无忧树上开满了鲜花,心中十分欢喜,刚伸手去摘花,右腋窝里便跳出一个小孩,这就是悉达多太子。他下地就能行走,往东西南北各走七步,一步一朵莲花。并用左手指天,右手指地,说道:“天上地下,唯我独尊;三界皆苦,吾当安之。”(想起了沙加出生图)
再往前走,有孔雀明王经变相,中刻孔雀明王坐于孔雀背负之莲台上,左右壁刻帝释天战阿修罗的场面。
出毗卢洞再往前,有父母恩重经变相。据说 1986 年 1 月 31 日同志参观大足宝顶山石刻,来到父母恩重经变相前时,曾连声夸赞:“这是中国的了,完全是中国的了!” 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这幅图完全反映了儒家的入世与佛家出世的完美融合,即讲求孝道。
雕塑分上、中、下三层。上层:佛教认为,释迦牟尼不是唯一的佛,在过去、现在、未来和此世界、彼世界还存在着无数量的佛。在释迦牟尼之前,已经存在六位佛。这上层就刻着释迦牟尼和他前面的六位佛,从东至西分别是毗婆尸佛、尸弃佛、毗舍婆佛、拘留孙佛、拘那含佛、迦叶佛、释迦牟尼佛。中层:由十一幅连环画组成,中间是一对夫妻正在求子,然后向两边展开了十幅画 “怀胎守护恩”、“临产受苦恩”、“生子忘忧恩”、“咽苦吐甘恩”、“推干就湿恩”、“哺乳养育恩”、“洗濯不尽恩”、“为造恶业恩”、“远行忆念恩”、“究竟怜悯恩”,表现父母的十方面恩德,情节连贯地表达了父母抚育子女成长的艰辛过程,生动地再现了一幅古代家庭人伦关系图。下层:刻阿鼻地狱。几个囚犯正在受刑:一恶鬼向一个囚犯灌铜水,一个戴枷的囚犯被两条蛇吐的火焰焚烧,一个囚犯被压在巨石下永世不得翻身。
大方便佛报恩经变相,刻像 68 尊。龛正中刻释迦佛半身像,左右壁图文并茂,刻释迦佛前世与今生因地修行、行孝的十二组雕像。
小雕像上方楷体写的标语,出自赵智凤营造大足石刻时秉持的 “假使热铁轮,于我顶上旋,终不以此苦,退失菩提心” 的济人救世大愿。
另外在这些图中还有两个很经典的佛经故事 “鹦鹉行孝图” 和 “舍身饲虎图”。以前在敦煌艺术展中也看到过类似题材的绘画作品。
观无量寿佛经变相,反映的是西方极乐世界的景象。无量寿佛,又名阿弥陀佛,是西方极乐世界的教主。《阿弥陀经》宣称,只要到了西方极乐世界,每个人都能很幸福。修行的办法很简单,只要一心行善,专心念 “阿弥陀佛”,阿弥陀佛就会接引去真善美的佛国净土。本幅雕像上部刻着西方三圣,中间是阿弥陀佛,左边是观音菩萨,右边是大势至菩萨,一起在西方极乐世界教化众生。下部则刻着净土世界。
顺着山势凿洞窟,有些阶梯旁的巨石上也没有浪费。比如这 “诸恶莫作,众善奉行”,我不禁跟着它往下背诵:“自净其意,谨遵佛教……” 说来第一次看到这句话,已是二十二年前了……
地狱变相,刻像 133 尊,反映了与上面观无量寿佛经相反的一幅恐怖场景。上部正中刻地茂,顶上并列十佛,左右并列坐十王两司,下部上下层刻刀山、截膝等十八层地狱,是中国石窟艺术中规模最大、内容最全的一幅地狱变相。
地狱变相右上角有一幅比较小的雕塑,叫 “锁六耗图”。中部刻的是坐在莲花座上的弥勒佛,怀中抱着一个猴子,猴子代表心,意为 “心主一切”。莲座下面牵出六根绳索,各系住一种动物,分别为犬(代表眼)、鸟(代表耳)、蛇(代表鼻)、马(代表意)、鱼(代表身)、狐(代表舌),即 “六根”。如果 “六根” 不净,就会生出贪、嗔、痴,在欲、色三界中苦苦挣扎轮回。像下有偈语 “相识满天下,知心有几人”,意思是懂得心主一切、心造一切、清心寡欲这种心性修养的人,在天地间找不到几个。
各种地狱,有什么 “刀船地狱”、“截膝地狱”、“铁轮地狱”、“铁围山阿鼻地狱”……下图中间那个书生刚犯了淫邪,就被右下角男人一刀砍在胸口。
在 “刀船地狱” 里,有一位面相恬静的 “养鸡女”,正在把鸡笼打开放鸡吃蚯蚓。这也是罪过?原来佛教反对杀生,认为一切杀生的人都有罪,所以打下地狱。
柳本尊行化事迹图,源自柳本尊自称 “唐瑜珈部主总持王”。“瑜珈” 是梵文,意思是依于调息等的观行法,观梵我一致之理,以修身成佛,因此密宗又称为 “瑜珈教”。柳本尊出家后,以自残肢体的方式苦心修行,佛教以为 “六根” 不净就难以成佛,所以柳本尊就采取割掉一只耳、挖掉一只眼、舍去一条臂等办法修炼。这也是为什么下面的行化事迹图中,柳本尊右眼是闭着的,左手只有衣服袖子,左耳也比右耳小很多的原因所在。
下面有几尊明王没有完成,可能是因为元军入侵被迫停工,这也为后世研究宋代雕刻技法提供了难得的素材。
最后是一片只开了槽的崖壁,想来曾经也有过规划。如今这些槽,成了人们研究古人如何开凿岩壁的重要实物。
走完大佛湾,再走出去的路在酷暑中显得格外的长,因为景区不让从入口原路返回,必须从圣寿寺绕。这是哪门子的规划,只能边骂娘,边拖着腿、喘着气往前挪。
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