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改革问题分析及其解决方案

admin · 2023-02-04 05:43

教育改革问题分析及其解决方案

  要不断学习的名言自从有了微信、微博等网络自媒体以后,有不少人利用这些网络媒体抱怨社会,似乎中国除了问题就没有别的什么了。但这些人只知道抱怨,却从来不给出问题的解决方案。所以,这种抱怨除了自我发泄,对社会的帮助几乎为零。

  我们几个人,既经历过被高考,又当教师考过别人。现在我们的孙辈也已进入幼儿园被“押上了人生起跑线”。因此,对于教育热点问题,我们都是感同身受。最近,利用退休后的闲暇时间,把我们的所思所想以及解决办法整理成文字与大家交流分享。

  教育就是接受思想、文化、技艺的训练过程。教育可以是主动的学习,也可以是被动的灌输,教育与学习也是人们的终生事业。

  教育的目的:使得人们有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与价值观,具备生存和劳动的基本技能,强化自主学习的能力。特别强调:文凭不是教育的目的。

  目前中国的教育体系,总体来说是成功的。基本在城乡普及了九年制义务教育。大学教育也有足够高的入学率。可是,社会上几乎没有人主动说中国教育是成功的,普遍感觉不满,意见一大堆。我们国家高等教育的毛入学率不算很高学习进取。但基本满足社会需要。那些考几分也能上大学的国家或地区,其实是在浪费资源。

  这些年来,我们也一直在思考:中国目前的教育到底有哪些主要问题?也和身边很多朋友有过交流与探讨,下面是我们看到、听到和想到的:

  由于教育资源分配不平衡,优秀教师都集中在重点学校或私立民办学校,使得这些学校的教育质量(体现在升学率)远远高于普通学校,于是家长们都不惜血本从幼儿园开始就千方百计将自己的孩子挤进好的幼儿园。因为家长们普遍认为,只有进了好的幼儿园,才能进好的小学,进而进入好的初中,然后中考才能考个好成绩进入重点高中(普高),最后考个重点大学。这种以考个好大学为目的的中小学教育给中小学学生带来了沉重的学习负担。五花八门的补习班,让中小学生疲于奔命。家长也是有苦难言,充满焦虑。他们认为自己是被逼无奈,别无选择,还给自己找了个非常充分的理由:不能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不想成为孩子的“千古罪人”。再加上人们的从众心理,使得上面这种不正常现象愈演愈烈。

  这应该是当前中国教育最突出的问题。问题的导火索是高考,问题的覆盖面已经从高中一直传递到了幼儿园。

  中小学生长期埋头读书、考试,自己到底喜欢什么专业、将来要做什么、自己适合做什么、不适合什么等往往都不清楚。高考成绩出来后又必须在几天内确定学校和专业,是否真的了解这个学校、是否真的了解这个专业、是否适应这个专业?都存在明显的不确定性,从而导致高考志愿填报的盲目性。结果到了大学以后,才发现自己不喜欢所学的专业,学校又没有提供很好的调整的机会。这严重影响了学生在校期间的学习动力,进而严重影响高校的教育质量。

  现实中,很多上职高、技校等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学校学风也不好,不少职业技术院校甚至很多普通大学学风也不理想。一方面这些学生有被中考、高考淘汰的挫败感,对未来前途很茫然,所以,在校也是虚度时光。另一个方面,失去了进一步上升的机会和空间,觉得努力也没有用。另外,由于从幼儿园开始一直到初中高中,都在重重高压下满负荷埋头读书,所以,一到新的学校环境没有了压力,十几年所受的压抑一下子彻底释放,然后一发不可收拾。沉迷于玩游戏、谈恋爱,很少钻研学问。换句话说,混文凭的风气越来越严重,毕业生走出校门以后,适应社会和工作技能几乎要从头学起。

  我们国家的高等教育,学费不高,上大学等于享受了国家巨额补贴,所以人人都想考最好的大学。可是,重点大学招生名额毕竟有限,社会上也不需要所有的人都去搞研发、当教授。其实,社会上不是每个工作岗位都需要高等教育,也不是每个人都适合高等教育。

  中国教育还有很多其他问题,但我们觉得几乎都是上面四个问题衍生出的,限于篇幅,这里不再一一罗列。

  发现问题不是目的,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才是讨论问题的目的。完美的、人人都满意的解决方案是不存在的。能获得大多数人满意、缓解问题的严重程度、回归教育的本质,就是成功的、好的解决方案。

  【1】大幅度降低高中学生的学习压力。(注意,这里说的是大幅降低,而不是彻底消除压力,因为适当的学习压力还是需要的。)

  【2】能让更多的学生上更好的大学(就是人们常说的“重点大学”)。一个好的解决方案,应该为学生提供更多、更好的选择路劲、学习机会和上升空间。

  【3】高考压力不会明显传导到高中以下(幼儿园、小学、初中)学生身上。(这里加了定语,不会明显传递。因为中国传统,很多家长还是会把已经大大降低的高考压力部分的传递给低年级孩子的)。当高中生没有明显的高考压力的时候,初中及以下孩子的教育才能回归本质,开展素质教育、快乐教育,真正学一些中国博大精深的文化知识和个人技艺。

  幼儿园==小学+初中=普高/职高/技校=普通大学(两年制)=重点大学(两年制)

  第一阶段学制两年,从高考录取学生,在普通大学学习公共基础与专业基础课程,毕业成绩合格,授予副学士学位。

  第二阶段学制两年,从副学士毕业生中统考择优录取学生,在重点大学学习专业课程,毕业成绩合格,授予学士学位。

  【3】现有模式的高考变成了普通大学副学士学位招生考试,考试合格者全部进入普通大学攻读两年制副学士学位。也就是说,高考没有重点大学可选。

  普通高中毕业生、职高毕业生、技校毕业生以及继续教育符合条件的人,都可以自愿报名参加普通大学副学士学位招生考试。这个为更多有升学意愿的学生提供了机会。

  【4】重点大学不招收高中学历的学生,只招收获得副学士学位的学生。简单的说,参加重点大学学士学位招生考试的人,必须先获得副学士学位。

  【5】初中毕业生可以根据自己各科成绩的特点选择普高、职高(包括技校等学校)等不同特点学校就读。

  而职高/技校除了部分基础课程外,还有面向工程类、技能类课程,且允许某些偏科。如,某些专业可以放松对外语课程的要求,有的专业则可以放松对数学课程的要求,以满足不同专长、不同特点学生的需求。当然,普通大学及重点大学部分专业设置也应与之对应。这样偏科生也有继续上学的机会和上升空间,避免了“一次中考定方向”的问题。

  【6】普高、职高及技校等学生,如果参加副学士招生考试不理想,还可以在毕业后,一边工作一边参加多种形式的继续教育,不断学习,待自己认为时机合适的时候,可以再次参加副学士招生高考。避免了一次高考定终身的弊端。

  【7】普通大学副学士毕业生报考学士学位招生考试,如果成绩不理想,也可以先工作,再通过参加多种形式的继续教育,不断学习,待自己认为合适的时候,还可以报名参加学士学位招生考试。

  【8】小学+初中招生模式不变,依然是划片招生,就近入学。高中按现在的模式,可以分普通高中、职业高中以及技校。

  前面说过,由于重点大学本科在校学生只有两个高年级,利用现有的教育资源,每年学士学位招生人数立马翻一番,也就是说,上重点大学的人数将是现在的两倍!

  【2】原四年本科分成两个阶段,进行两次选拔考试,也给学生提供了两次选学校和专业方向的选择。使得学生专业调整选择面更广,考核录取更规范。

  确切的讲,高考仅仅是副学士招生考试。副学士招生院校将不分重点和非重点,大大减少高中生为挤进重点大学而拼命的压力。

  【4】职高(包括技校等)学生,也可以参加副学士招生考试,给中考不理想的学生以及偏科的学生也提供了进一步求学和上升的机会和空间。

  在现有的高考模式下,考生在长期的应试学习和考试压力下,对外界社会了解有限,可是高考完成后又要在短时间对未来的专业和学校做出艰难的选择。实际上,很多考生是盲目的,很可能是父母或者老师给选择的。当进入大学学习以后才发现这个专业自己不适合或者不喜欢。但此时调整的机会很少,选择面也很小,最多也就是本校适当调整一下。

  在新方案下,高中毕业生先进入副学士阶段学习,在副学士阶段的两年里,学生有相当的时间和机会观察社会、了解社会,分析自己的性格特点和优势及愿望,选择学士招生考试的目标学校和专业。换句话说,学生有了两次选择学校和专业的机会,而且第二次选择是在自己经过两年成长后的选择,大大减少了盲目性

  当高中生的压力基本消除以后,初中生、小学生的学习压力也会随之大大降低。家长也没有必要花大钱、逼自己的孩子没日没夜的补课。

  当然,普通大学(副学士学位专业)也有三六九等,高考还是有一定的竞争性的。这样还是能促使高中生努力学习的。

  在新方案下,初中及以下学生升学竞争压力大大降低。因为中考、高考都不是一次定终生,输在起跑线的概念也就逐渐消失。进而也就没有名牌学区房概念。这个时候,才能给孩子提供快乐教育。在新方案下,小学、初中的招生规模和教学方式不必做太大的调整。只需要做好各地区中小学校教学资源的平衡即可,尤其是师资力量的均衡。

  在新方案下,学习上进是孩子自己的事情,以后的专业志向应该由孩子自己做出选择。新方案给学生提供了更多的选择的机会,而且是在成长过程中,对社会、对专业领域有了一定的了解以后做出的选择。在这样的条件下,学生才不会盲从家长的意志,不会忍受痛苦。而是凭自己的兴趣爱好去学习,才能充分发挥自己的优势,并在实践中脱颖而出。

  新的模式下,五花八门的补习班没有了市场。既然决定未来的专业和工作领域要到学士招生阶段才选择,高中生的高考压力基本消失,初中生、小学生的学业负担也将大大降低,压力基本消除。各种考试主要是防止学生对学习的懈怠,而不是决定学生命运的考验。课外补习其实已经没有必要。

  在新模式下,继续教育的空间也很大。副学士高考不理想的人、学士招生考试不理想的人都有可能需要继续教育,考研和考博的人依然需要继续教育,教与学真正成为人们的终生事业。

  这个也符合人才成长规律。现在高校有的专业划分太细,高中毕业生其实也没有分辨能力做出选择。在新方案下,在两年的副学士学习期间,学生有充分的时间和机会了解这个专业以及社会对这个专业的需求情况,为第二阶段(学士阶段)的专业选择提前做好准备,报考自己喜欢的学校和专业。

  学士招生考试,可以分几大专业类别实行全国统考,也可以某些公共基础课统考,部分专业基础课由招生的学校自主命题,类似于现在的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

  这个做法也是有参考的。美国的医学院就是不招高中毕业生的,而是从其它专业本科生中招生,只要考生完成了医学预科课程就可以报考。这样做实际上是强调了学生知识背景的宽广。

  我们的新方案也提倡后两年的学士专业招生能够拓宽专业背景。一个专业人士始终在同一个学校、同一个专业班学习,有可能导致学术上的惰性,知识面狭窄,有可能限制了学生的开拓创新思维能力。

  记得很多年前流传过说法,美国的大学实行学分制,在一个学校学习,中途可以转学到其它学校,之前学习各门课程的学分可以带到新的学校。社区大学都有可能转学到名牌大学,只要能够通过新学校的考核。

  中国教育改革也提倡过学分制,中途也可以调整专业的。但目前最多也就是在本校可以更换调整一下专业方向而已,跨校调整几乎没有。

  一般来说,重点大学前几年都创办了民办的二级学院,但已经要求脱离关系。不过,课程教学很多是从原大学调剂的。也就是说,校际调剂任课老师已经成为常规了,已经有成熟的经验。不仅有本市调剂,也有城际调整的成功案例。

  一般地同一个城市有多所大学的,可以尽可能的保持重点/普通院校招生规模的平衡,从而师资也基本平衡。

  这个问题,一方面应该扩大调剂区域范围。或者中小城市的大学与附近大城市的大学统一跨城市平衡和调剂。这种情况,实际上现在就存在的,只不过规模很小。

  另一方面,这个需要国家教育部门支持,适当调整。正好弥补过去国家对这些地区教育投资的不足。如果要在那种偏远地区创办一所现有模式下的重点大学其实很难的。反过来创办一所新模式下只培养副学士的普通大学就比较容易了。

  根据2020年6月30日的统计,全国内地有高等学校3005所,其中本科院校1258所,其余为高职等专科院校。家长们追捧的重点大学(包括985、211及其它一本院校或者区域性重点发展院校)估计约300所。

  近几年,全国每年参加高考的学生约1000万。假如每个现有的重点大学平均招生1万人,全国家长认可的重点大学每年约招生300万人。那么,改为本方案的新模式以后,新重点大学只招收两年制的学士学位考生,招生数量立刻翻倍,达到约600万人!

  也就是说,以后的本科生都是重点大学毕业,并且占全国考生数的60%,这个已经大大超过了2019年本科招生数362万了。也就是说,以后将有更多的高中生获得学士学位,而且都是重点大学毕业的学士!

  其余大专院校及普通本科院校,都归为新模式下的普通大学,重点培养两年制副学士。总共有约2700所。这些新普通大学也可以进行分类,有些可以侧重向重点大学输送学士招生的考生,有些可以侧重工程类专业,突出实际操作能力,以后成为企业或机构的一线工程技术人员。

  这样,整个新方案,并没有额外增加投资,但重点院校学士学位毕业生却成倍增加。可以说,皆大欢喜!

  实际上,学生参加两次选拔性高考,但并不是同一年参加,而是分两年参加的。学生两年参加两次选拔性考试并不造成学生压力。

  对于我们国家教育系统来说,组织全国性的考试很有经验,全国性的考试每年很多,多一次并不是不可承受的。对于考生来说,也就是增加一百五十元左右的报名费,不会成为个人的经济负担。

  因此,虽然增加一次全国性的选拔性考试,但给学生多了一次选择的机会,提高了大学生学习积极性,基本解决了当前普遍感到焦虑的教育问题,这样的好处远远大于成本!

文章推荐:

优秀!黑河学院14名学生“拿下”国家奖学金

风干 我的天

学习拼搏进取的奋斗精神

剑阁县:“三紧盯”抓好干部纪律作风整顿

心率 我的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