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不知道狼性这种东西到底是什么,正如血性这个词,一直我都是靠着自己的想象去理解。我曾经刻过一个橡皮章,我写的是血性常在。我觉得这4个字给我一种激情澎湃的感觉,虽然叫我解释这到底是什么,我好像没办法像词典那样说得那么明白,更多时候这个词给我的是一种力量。每当我遇到不可战胜的事情的时候,在我脑子里会涌出曾经的网友,那些我看WWE结识回来的网友给我的一句话。那句话准确来说不是给我的,而是他们觉得我就是那样的人。在PG的WWE时代,他们觉得那就是最闪光的东西。那句话是“摔角可以没有血,但不可以没有血性”。大概我就是通过这句话认识“血性”这个词的。我个人的理解是在某些特殊的场合要迎难而上,做不可为而为之的事。
在我单打独斗的时候,我经常做这种事,甚至我会把这个当做是乐趣。当别人以一般的规则去判定这不可能做到的时候,我这个初生牛犊不怕虎的人会用非常理去尝试。我没有100%的把握,但是既然我还有时间,既然我还有精力,既然我有想干的念头为什么不去搏一搏呢?我从未在这个问题上赢过,但同样我也没有输过,我没有任何脸可以丢,因为我根本没有脸。
我觉得做人就应该这样,平时的时候勤勤恳恳、默默耕耘、低调做人,把自己的事情做好,但是到了必要的时候,光把自己事的事情做好远远不够,只是把平时的事做好,那不过是普通人的境界,要逼自己更上一层楼就必须做更多、想更多。甚至做出一些别人做不到的事情。在某些特殊的场合,就必须有这样的人站出来扛起一切。当他站出来的时候,他不应该有那种我就是命中注定要在这件事情上成为英雄,因为实际上应该没有谁有100%的把握,但是如果一个人都不站出来,这个团体就没有任何胜算。
一般情况下,把分配给他的东西都完成好,这已经不简单,在特殊场合要某个人主动站出来,给出解决方案,又或者让他单枪匹马搞定问题显然这就更加不可思议。有时我会压抑不住自己的冲动,当站出来的那个,但实际上那个时候我没有想太多,没有100%的把握,但既然不去做就一定会死,为什么我们就不能为自己求得一些活下去的希望呢?!
当别人问我,我擅长做什么的时候,我会回答不上来,倒不是因为我紧张,而是因为我不知道该从何说起。但是如果你给我一些很确切的场景或者很具体的问题,我可以表现出我跟别人不一样的一面。感谢一直以来的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没有限制我的想象力,让我只是一路去跟随别人的脚步。虽然,当我主动去当那些特立独行者的时候,他们也没有给我太多的鼓励,但起码没有阻止我,又或者虽然他们觉得我那样做只是在浪费时间,但是依然阻止不了我去逆流而上。
有人选择一直观察别人做什么,然后模仿他们,而我更是喜欢发现自己和别人的不同,然后如果天时地利人和的话,我会让自己的特点更优秀。
还记得开看摔角的第一年,摔迷之家的人,给了我一个评语“摔角可以没有血,但是不能没有血性”。之所以有这样的评语是因为,我出现在PG的年代,相比于从前的WWE来说,现在爆点少了很多,但即便在这种情况下。我的热情仍然能感动他们。在摔角的世界里,女摔迷相对来说是比较少的,而我莫名其妙就成为了其中一个。通常来说学习进取,男摔迷不是为了看美女而去看摔角,但女生迷通常都是因为要去看帅哥而去看摔角。一开始的时候,对我来说的确也有那么点意思,但是当我看得越来越多以后,我觉得四角擂台上的那个人是谁不重要,他有没有技术、他的表演好不好看那才是重点,但问题是,如果那场表演没有我关注的人,大概我就不会去看,更加不要说要花钱到某个地方看现场版。一定程度上,在看摔角这个问题上,我是比一般的女摔迷好那么一点点的,但是我真的没到那种可以什么都接受的程度。尤其当我觉得那场比赛根本不好看,那个情节我觉得很烦,那个人吹水我很讨厌的时候学习进取,我没办法继续看下去。如果你看的某个表演你很痛恨其中的一个人,你怎么能看得下去呢?重点是那不是因为剧情上的原因让我讨厌他,而是因为幕后的消息我知道得太多了,我很反感那个人的为人。当看表演的时候带入了个人喜好的因素,这表演就没办法看下去了。所以说新手真的很快乐,因为什么都不知道,当你知道的越来越多以后,你就会有很多挑剔的理由,即便你没有说出来,但潜意识也会引导你不去看。
在大数据的年代,各种数据收集最终会导致展现给我们的消息都是我们曾经关注过相关的。这样有好也有不好,因为如此一来我们就永远都套在从前的那个口味的牢笼里不能自拔了。实际上,我们应该敞开心扉去接受更多之前我们没见过的东西。还记得,大学的时候,学校的ftp上面什么都有,我把《教父》系列的三个电影都下载回来了,但谁知道第一部我看了不到15分钟我就觉得自己无论如何都看不下去。当时我实在不能理解为什么那些人这么喜欢教父系列电影,但是,当我工作了几年以后,我再把它们翻出来,我突然觉得自己很喜欢。从前不能接受的东西,不代表现在或者往后就不能接受,起码当我们再次提起的时候,我们还是要试一下的。
现在如果再让我去看摔角,我也会很乐在其中,但现在我真的不会主动一个星期看好几个小时。从前我特殊关注的Berto现在我也不知道到底什么状况了,因为近期我实在没有了解过他的消息,而之前的所有官方账号早就已经不复存在。现在的信息真奇怪,人一走茶就凉,就好像他从来没有出现过一样,但我一点都不后悔曾经在他身上投入过那么多时间和精力,其中也包括一段纠缠Mary Sue的窘迫往事。
我用了很多时间才终于把自己像人格分裂一样的网上虚拟身份和现实身份融为一体。别人觉得,在互联网上交的网友不应该随便到加入到自己的微信,但我觉得,只要是深交的朋友,网上的也好,身边实体的也好,都是我的朋友。在交友这个问题上,如果我没想过跟你开始,就不会有往后,一旦我们建立了某种关系,你想把我甩掉不那么容易。虽然我这个人从来都是忽冷忽热的品种。
都说现在已经是自媒体的时代,一个人就可以成为一个信息的发布点,其实很早以前就已经是这样,只不过那个时候发布点不一定位于浏览量很高的论坛或者门户网站之类。每一个blog都是一个自媒体,尤其是那些原创的。必须承认,无论从前还是现在很多东西都是抄来抄去了,我不知道为什么要这样。起码当我自己写blog的时候,我不用想我写出来的东西有没有依据,我是不是纯粹在吸引眼球编故事。起码对我来说如果东西写出来了,我是自己心理那一关不可能过不去。很多的blog并不是自己在默默地耕耘,而是在东拼西凑的把各路东西拉过来。如果那只是图片或视频也就算了,算是一个聚合吧,但如果那发布的是文字,而且还有点新闻意味的非常容易就会误导人。从前我会发布一些教程,非常详细,而之所以这样是因为所有那些都是经过我自己亲身去试验的,起码在我写文章的那一刻那套方法是可行的。至于在过了几年或者十几年以后还能不能用。当然就得另当别论。即便可能教程最原始核心的理念不是我自己创造的,但起码那套东西我自己用过,我自己觉得可行很好。现在我越来越少发那些东西了,因为那需要大量的精力和时间去做支撑,而我现在越来越懒了。学生时代真好!
除了自媒体,还有全媒体的说法,一个新闻发布出来,通过网络的共享,刹那间就可以传遍全世界,可以通过文字途径,可以通过图片的途径,也可以通过视频的途径。同一条新闻,可以在这个电视台那个电视台同时播放。从理论上说,这的确节约了非常多的人力成本,但这样真的好吗?全世界都一个模样,为什么还得分电视台A和电视台B呢?如果ABC电视台都是一样的,那不如纳入一个旗下算了,但再往深处想,如果电视台都是一个爹妈的,那岂不是全世界就只有一个电视台,那不是形成垄断了吗?没有市场竞争就没有进步,这是显然的,而且他们只会遵循一个价值观,非常有可能会越走越偏。
什么信息是可信的?从前我没考虑过这个问题,因为通常来说都可以。但现在我必须得考虑这个问题了。报纸上的东西就一定对了吗?主流杂志上面的东西就一定对了吗?电视上说的东西就一定是对了吗?再深一层,教科书上的东西是不是一定就没问题?如果这些都只能回答都必须得具体情况具体分析,不能尽信,那么就更加不用说社交网络或者各大网站上发布的种种了。为什么会这样?几年前因为ADR要来中国,所以某个体育杂志的编辑找我说要用我曾经翻译过的各种消息组合出一篇介绍的文章,我答应了。如果信息源是我,我当然很自信,因为不确定的东西我不会写出来,我不懂的东西我也不会乱写,而且我必须确信我收到的消息是正确的。如果只是在我的材料上加工,估计不会有什么问题,但实际上就发生了问题。那个编辑完稿以后发给了我一份,我看完以后几乎跳起来了。因为她居然把职业摔角的冠军说成是拿奖杯或者奖牌的,知情人士都知道这是扯淡,因为职业摔角的冠军拿的都是冠军腰带。我马上把这个消息反馈给她,她说她已经把文章提交给上面,可能已经拿去印了。这种错误我当然不会犯。她为什么会犯这种错误肯定是因为她对这项体育娱乐一点都不了解。她不清楚最基本的规则,也不怎么关注这项运动,甚至可能她连一场摔角比赛或者节目都没看过。她到了那个杂志社,领导分配给她这项工作,于是她就做了。幸好,他们最终出版并把杂志寄给我的时候这个错误改过来了,是她上头改的。也正是因为那个上头,小编才会找到我,可能那个领导已经关注我一段时间了,他在这方面肯定有点懂。最底层的材料是正确的,但是加过程出错了,这种事发生在我身上,也可能发生在其它地方。
中午1点多不到2点才吃午餐,下午5点左右又吃晚餐!这到底是什么节奏?一天就只是在那里吃吃吃。我完全预料不到我妈居然会这么早就吃晚餐,所以3点多我还出去逛了一下,看买点什么给外婆做下午茶。下午4点半左右,我提着一条瑞士卷回家。还没到门口,我就看到,电饭煲已经在亮灯。我那个去!这简直就是逆天的节奏。还被告知在刚刚煎鱼的时候,我妈把早上的一片面包烤热了给外婆吃。即便如此,我知道外婆肯定还能吃得下蛋糕。所以我赶紧把瑞士卷切了分吃。之所以买瑞士卷,而不买蛋挞和柴鱼烧。是因为同样的价格,买后面那两样东西,今天下午就会被吃完,但如果买一条瑞士卷,还能留一半以上给外婆明天当早餐。如果只是我一个,我可以什么都不吃。即便真的饿了,我可以随便找个地方买瓶水,纯粹只是水,而不是其它饮料解决问题。当我真的饿了的时候,我脑子只想回家,而不是想在大街上找些什么填饱肚子。如果真的不能回家,我会想到去家乐福之类的地方买条硬欧式面包。如果是吉之岛,我想到的是饭团或者蔬菜卷。我从来都不是吃货,大街上的美食对我没有任何的吸引力。牛油果或者西柚很便宜的时候,街边的水果档,会吸引我。但其它绝大多数时候,市场对我来说只是一个路过的地方,里面的事情和我无关。在大街上,看到那些拿着饮料小吃边走边吃的人,我完全不会羡慕嫉妒恨。因为即便你送给我,我也不想吃。饿的时候,大街上的食物我不感兴趣,更不用说当我饱的时候那些通通都是浮云。
今天再Dangal主题曲《雄心壮志》的MV看了几遍以后,我才发现,第一句对白我的翻译写错了一个字。我把摔跤写成了摔角。对别人来说,那只不过是一闪而过的一句话。无论我那个字有没有写错,他们都能明白其中的意思。但对我来说,这是一个不可饶恕的错误,因为摔跤和摔角是彻底不一样的两种事!那个视频从发出来到现在已经过了一周。我居然在一周过后才发现这个错误,真是该死有余!!!那个翻译是我上周五晚上做的,时间很紧张。但无论再紧张,错了就是错了,不应该有任何的借口。今晚回家后,我打算把那个字幕重新封装,重新上传。也不管这个字幕版本,有多少人已经看过,我还是必须得把那个纠正过来。虽然我知道现在已经不能挽回些什么。
今早,我9点多才开跑18K。由西向东,跑到广交会对出阅江路段的时候。有一个穿着这个周日广马荧光橙色T恤的男的迎面向我跑来。这很正常,但让人吃惊的是,在跑近我的时候,他说上周广马见过我,我已经没有时间去反应,这到底是怎么回事了,只回答了一句,哈?!后来我想了半天,觉得他应该是在广马开跑之前,在赛道上等待开跑时,站在我旁边的那位。居然这都能撞上,居然这都能认出,绝对是个奇迹!因为这个广马一共有3万人参加,即便是算参加半马的人也有九千。即便我两都是广州人,但要在同一个跑步路线上遇到也是很不容易的事。因为广州太大,因为每个人的开跑时间都很不一样。如果今天我不是9点半过后才开跑,而是7点半就开跑,我不可能,在那个地方遇到他。彩票没那么容易中,抽奖也往往不是我的菜,但居然能在九千人里面遇到曾经见过的那个,而且是在一周之内。如果把我周一到周五都在东莞这段时间排除在外,就等于我们两个,连续两天都遇到了。这根本就是神一般的概率啊!
昨天中午吃饭的时候,我让我的两个女同事看了Dangal的预告片。前一天傍晚,我也让我的一个男同事看了预告片。Dangal预告片发布以后,我已经尽我能力让我身边的人都去看,并收集他们的反馈。我觉得看他们的反应比我光是自己去琢磨更有意义,因为他们才代表大多数,我是特立独行的奇葩,我的侧重点肯定跟别人不一样。能真实反映Dangal到底怎么样的只能通过他们这些大多数。
为什么我会这么说?因为没看之前我就知道这是一部运动电影,这也是一部反映家庭的电影,里面有浓浓的温情以及可能非常震撼运动场景。如果电影是好的话温情部分你会被狠狠地感动甚至不能自已地流泪,运动部分应该会心跳加速大呼过瘾。我第一次看预告片的时候的确就是这些感觉。Dangal 3分25秒的预告片里面,不能排出非常细致的跌宕起伏,但起码把整个故事都完整地说清楚了。我觉得最重要的是看他们怎么反映摔跤运动。现在已经有很多很多电影关于摔跤摔角或者综合格斗之类,但并不是每一部电影都能把那项运动拍得很到位。如果要把那个部分拍好,必须精通那些。如果拍的人从来都不看摔跤,他们怎么可能知道摔跤比赛是怎么样的?运动员是怎样的?观众是怎样的?如果你运动电影不能很好地反映出运动本身,那就是一个失败。再怎么超人再怎么开挂都是屁。我之所以不喜欢小萨的Sultan就是因为那是一部运动部分拍得相当不专业的电影。英雄主义个人主义远远大于运动本身。但显然,在短短的预告片里,Dangal给我截然不同的感觉。我已经确定这肯定这部电影的运动部分很过关。保证这一点以后,Dangal等其它事,家庭也好,父女情也好,其他故事情节也好,对我来说都不算太重要了。因为我确信,相比于运动本身,那些部分对演员们来说更好把握。我觉得这部电影最难控制的是运动,他们连这个都把握好的话,不会有问题。
对我来说,我最看重的是运动部分,但对其他人来说,感情部分,以及内在含义部分,显然更吸引他们,也更容易让他们留下印象,毕竟他们不熟悉摔跤这种运动没有对比,也就不会知道好和差怎么样判定。
被我询问感受的人包括了多年的摔角迷,也有很普通完全没看过摔跤的人。男性和女性给我的反馈是非常不一样的。我问了很多人,但不少人都是一句话带过,没有什么实际意义。其中有两个男的给我的反馈居然几乎完全一致。他们的第一感觉是,这是一部励志运动电影,第二,他们觉得女儿被强加父亲的梦想很痛苦无奈。而女性给我的反馈则是她们非常认同预告片最后那句话,为什么女的就要比男的差?!男人可以做到的女人也可以。女人做到的,男人未必可以,比如说,你给我生个孩子出来看看。男女感受到的东西截然的不同。无论那些男的是不是男权主义者是不是骨子里就觉得男人就要比女人高一筹,或者责任神马都是男人的事,女人就应该待在家里相夫教子,或者当爸爸的应该把女儿当做女神一样宠爱着,而不应该让她们受苦受累。我不认同这种古板思维。为什么为国家争光就是男人的事?女人难道就做不到了吗?看看中国人参加的大型运动比赛,男人在大球上的项目是多么的让人觉得绝望恶心,但我们却在奥运会上取得女排冠军。那些不被看好的,或者没被大家当作重点的,反而成了。不应该用反而这个词,而应该说,那些寄托了大家所有希望的,往往最让大家伤心。女人不会轻易许下任何承诺,但如果我们真的许了,我们就会拼死为此付出,说到做到。就Dangal来说,女性的反馈要比男性那边来得更好。这样的结果让我重新意识到,这是一部运动电影,但这更是一部女性电影。受众方面,他们更侧重于让所有的女性都燃起来,让大家都重新认识自己。从这方面看来,这部电影有别于世界上非常多的运动电影。浓浓的家庭温情,残酷的训练比赛,以及其中各种细致到位的刻画,决定了这不会是美国那些普通烂大街的梦想成真模式。
有意思的是,在征求他们的反馈的时候,我会加问一句,你觉得预告片里面各种造型的爸爸是同一个人扮演的吗?他们首先会告诉我,没有留意到。然后我告诉他们,其中一个倒牛奶的镜头以及最后很壮的那个小年轻是同一个人,他们都会给我一个惊讶的表情。因为倒牛奶的那个镜头,老父亲肚子上的肉肉实在太过分,而最后进行摔跤比赛的那个小伙子,壮得跟头牛似的。无论是身材还是样貌,都相差十万八千里。我的女同事告诉我,她没想到这是一个人,她觉得换了个演员,但她就是知道最后摔跤比赛的就是年轻的父亲。问他们对Dangal的感想,我没有任何指引性,让他们随意发挥,这才能看出Dangal的总体效果如何。后面那个问题我是故意想知道他们对米叔变形金刚的表演有何看法。后面的那个看点不认识米叔的不会冲着那个去电影院看,但是,那却是所有米粉最津津乐道的话题之一。我们苦苦等了两年,为的就是这一刻。
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