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1000多年前,一篇《桃花源记》刻画了许多人神往心驰的最美乡村。
党的十九大开启了新时代美丽家园建设的新航程,对美丽家园建设提出了新高度,赋予了新期待——要让农业成为有奔头的产业,让农民成为有吸引力的职业,让农村成为安居乐业的美丽家园。
红船起航地嘉兴,以永不懈怠的精神状态和一往无前的奋斗姿态,践行习近平新时代“三农”思想。今年3月31日市委农村工作会议,昭告了美丽嘉兴的建设宣言:2035年,乡村振兴示范地全面建成,高水平的城乡一体化率先实现,农民共同富裕走在前列!
过去10多年来,嘉兴抓住“改善环境”这个牛鼻子,一任接着一任干、一锤接着一锤敲,咬定目标不放松。从2003年习近平同志亲自调研部署推动的“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到美丽乡村建设,再到2017年省委谋划实施的“大花园”建设行动纲要,嘉兴以红船精神为引领,以干在实处永无止境、走在前列要谋新篇的使命感,踏石留印、抓铁有痕——
全市以敢为人先的闯劲,在全省率先实施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140多项省级以上的改革试点让嘉兴在推进土地综合整治、农房改造集聚等方面蹚出了嘉兴路径;
以百折不挠的韧劲,实施生猪养殖减量提质、低小散行业退散进集,打好“三改一拆”“五水共治”组合拳。数据显示,2012年至2017年五年间,嘉兴生猪存栏数从300多万头减至18万头;拆除违章猪舍面积1600多万平方米,养殖模式从“低、小、散、密、乱”向100%规模化、生态化转变。嘉兴水环境质量实现历史性、根本性好转,河道水质基本接近上世纪90年代水平。嘉兴用5年的努力,追回了20年的生态建设时光;
以奉献为民的心劲,大力推进小城镇环境综合整治,全市70个小城镇全部编制了整治规划,通过导入驻镇规划师制度,整治后的小城镇既实现了洁化、亮化、绿化、美化,彰显了美丽气质,又望得见乡愁,避免了千镇一面。
“我们要以铁的决心把环境敏感期变成生态建设加速期,加快重现青青田园乡村、悠悠水乡绿城的特色风貌,让嘉兴兼备国际范与江南韵、兼具历史味与现代感,让本地人引以为豪、外来客流连忘返、投资者一见钟情。”嘉兴市委书记鲁俊的誓言,正在一步步变为现实。
这是怎样的一片乡土?它是村庄,但又像景区,更是大花园:白墙黑瓦映衬着水乡倒影,竞相开放的花儿簇拥着悠闲的村落,与绿绿的田地、整洁的民居、通畅的道路一起,汇成一幅幅恬美的乡村画卷。在嘉兴,这样的景象正由点到线、由线到面铺展开来。
天蓝、地绿、水净、鱼游的生态家园不仅是普惠的民生,更成了嘉兴乡村宝贵的资源。古老的农耕文明与旅游休闲嫁接后,在现代化的进程中,正激发出无限的自我更新和创造潜能。越来越多的村民开始享受“美丽”的收成。
秀洲区的潘家浜村,原来是闻名的养猪村。全村100多户村民有近七成以生猪养殖为生,村中河道污染严重。改变从2013年开始,4年时间下了三步棋:第一步生猪退养;第二步规范村民习惯,全村实现洁化、绿化、亮化、美化;第三步聘请专业公司进行全域景区化打造。如今的潘家浜村,清澈的河道中,水车吱呀;竹篱笆内,菜畦青青;千年梓树旁,蜿蜒的中式连廊串起穿越历史的故事……2018年春节是潘家浜村实施村庄景区化建设后的“首秀”,吸引游客5万人次。
潘家浜是嘉兴美丽乡村建设的一个缩影。美丽乡村产生了美丽经济,优美的田园风光变成生产力,越来越多的村民从原先的“要我美”变为自发地创造美、守护美,千方百计为美丽乡村“添砖加瓦”。
10年前,海宁周王庙镇博儒桥村还是远近闻名的贫困村,村集体收入仅6.5万元。10年来,村民没有等、靠、要,而是通过筹资、筹智、筹治的乡村治理“众筹”模式,让每一位村民为村集体经济的壮大贡献才智。10年坚持不懈地发动众人“拾柴”,如今的博儒桥村,不仅富裕程度在海宁市远近闻名,而且成功跻身全国文明村。
不管是潘家浜村抑或是博儒桥村,他们的发展实践证明,民心所向就是民力所聚。根植民间的召唤,是推动美丽乡村建设持续进行的最本真、最强大动力。以“民”为重,以“实”为本,就有了克服困难的力量,前进道路上的艰难险阻就能无往而不克。
美而不富不为美。“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美丽乡村建设,不能让村民守着青山绿水的同时,也守着破房烂瓦;不能一边涂脂抹粉,以美为美,而忘记了一方水土一方人的冷暖诉求。
嘉兴的乡村美得有底气。浙江省农村居民收入全国最高,而嘉兴农村居民收入连续14年位列全省第一。2018年,全市将实现村级集体收入50万元以下的薄弱村的全面转化。
走在时代前列,这是习近平总书记对嘉兴的殷殷嘱托。2004年,时任浙江省委书记的习近平同志到嘉兴蹲点调研,用4天时间深入城镇村庄、田间地头,深入了解嘉兴城乡一体化的发展情况,作出嘉兴“完全有条件成为全省乃至全国统筹城乡发展的典范”的重要指示。嘉兴各级党委政府始终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重托,坚定不移沿着“八八战略”指引的路子,坚持不懈抓统筹城乡、孜孜以求推进城乡一体化,一张蓝图绘到底、一年接着一年干。
为了抹平城乡鸿沟,2004年,嘉兴在浙江省率先吹响了“城乡一体化”号角。市委、市政府以1号文件的形式,下发了《嘉兴城乡一体化发展规划纲要》,并从城乡空间布局、城乡基础设施建设、城乡产业发展、城乡劳动就业与社会保障、城乡社会发展、城乡生态环境建设与保护“六个一体化”布局落子,全面推进城乡融合,着力把嘉兴打造成为全国城乡一体化的先行之地。
十多年来,嘉兴实现了从城乡一体到城乡统筹、城乡融合的跨越。最新一期的《浙江省农业现代化发展水平综合评价报告》显示,嘉兴农业现代化发展水平综合得分超过85分,居全省前列;嘉兴城乡居民收入比仅为1.687:1,统筹城乡发展水平居全省首位。农民享受的社会保障、农村公共服务、基础设施条件大幅改善,千百年来村不如镇、乡不如城的固化面貌正在彻底改变。
新时代的农民不仅需要丰富的物质生活,还需要有繁荣的文化生活。乡村的美丽不仅需要有蓬勃的经济活力,更要有过硬的文化软实力。
嘉兴坚持以文化礼堂建设为抓手,繁荣农村的文化生活,让千年乡村文化积淀的精华焕发新的生机活力,让优良的乡村文化传统在新时代文化脉搏里传承与重生。至2017年底,全市累计建成文化礼堂559家,覆盖72.5%的农村行政村,在全省农村文化礼堂建设情况考察评估中位居第一。
如今的嘉兴,文化礼堂实现了“四常”:大门常开、活动常态、内容常新、村民常来。去年全年全市文化礼堂开展教育教化、乡风乡愁、礼仪礼节、家德家风、文化文艺等活动3.5万余场,文化礼堂不仅丰富了农民的精神文化生活,更通过以文化人、以文亲民,推动了乡村治理方式的转变创新,密切了党群干群关系,促进了农村和谐稳定。
乡村之美,不仅美在空气清新、环境宜人,更美在乡风淳朴、民情线日下午,在全省建设平安浙江工作会议上,省委、省政府表彰了2017年度全省平安建设和综治工作先进,嘉兴市携手7个县(市、区)实现平安建设“十三连冠”。
平安的背后是乡村社会的善治。这些年,嘉兴强基固本促和谐,全面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和基层政权建设,积极探索新型社会治理体系现代化建设。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三治”乡村治理新模式探索,让嘉兴乡村正经历着一场以自治、法治和德治为核心的治道变革,每个人以“建设自己”作为“建设社会”的开始,以自己的行为定义生活,定义着美丽乡村的维度和高度,丰富着“美丽”的时代内涵。
发源于嘉兴的“三治”写进了十九大报告。而市县镇村四级联动、党政群团整体推进的乡村治理格局,正让嘉兴乡村焕发出强大的凝聚力和号召力。
平湖市新埭镇兴旺村,是一个地处嘉兴边缘的村庄。因为“三治”,他们至今保持着“夜不闭户、路不拾遗”的淳朴民风。该村党总支书记高木龙说,近十年,该村没有一起诉讼、没有一起刑事和民事案件。
兴旺村是嘉兴“勤善和美”价值观直抵乡村的一个缩影。这些年,嘉兴紧扣乡风文明,进一步兴盛乡村善治文化。全市各地纷纷结合时代要求,深挖乡村社会蕴含的道德规范,引导农村居民爱党爱国、向上向善、孝老爱亲、重义守信、勤俭持家;纷纷发挥文化载体作用,利用道德讲堂、文化礼堂、德孝主题公园等载体,广泛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教育和实践活动,引导人们讲道德、尊道德、守道德;广泛开展形式多样的道德典型评选活动,以“最美”精神为核心,扩大“最美”系列的社会影响力、感召力和典型示范带动作用。
嘉兴,这座见证习近平总书记治国理政新方略的萌发并率先参与实践的城市;这座总书记先后26次前来调研指导,并就推进城乡一体化、建设县域科学发展示范点美好时间、举办世界互联网大会等方面作出重要指示的城市;这座总书记带领中央政治局常委前来重温建党历史并发表重要讲话的城市,以奋力打造践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示范地的政治自觉和思想自觉,以建设具有国际化品质的现代化网络型田园城市为底图,以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市为目标,在新时代乡村振兴号角声中,大力弘扬红船精神,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永远奋斗,一定能够当好美丽建设的“模范生”!表达时间的古诗世界上有几个时代
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