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研究,云南青铜文化于夏商之际萌芽,在春秋战国时期走向成熟,西汉时到达顶峰,后随汉文化的 “大一统”,逐渐没落,在东汉时退出了历史舞台。
【左】圆形铜饰牌、铜秃鹫,战国,德钦县石底采集。【右】双环青铜剑、曲柄铜剑,西汉,丽江市永胜出土;铜剑二、铜削,战国,德钦县永芝采集。其中的铜秃鹫较为少见,应为权杖头装饰品。体现了滇西北地区古代民族对秃鹫的熟稔和高超的青铜铸造技巧。由于秃鹫一般是游牧民族所崇拜和喜爱,据推测应是居住于西北甘青地区的氐羌族群南下并影响当地文化而制造的。
【左】铜头箍,战国,剑川县沙溪出土;铜手镯,商周时期,剑川县海门口出土。【中】铜剑、铜矛【右】铜斧、铜锛,战国,楚雄市大海波出土。
云博镇馆之宝——铜棺,战国,祥云县大波那 1961 年发现并出土。这是云南省最大的青铜器,具有氐羌族特色,曾在 2017 年上过央视《探索·发现》频道,有兴趣的读者可以点击《铜棺疑云》观看美好时间。
铜棺内的陪葬品除一根象征着墓主身份和权力的豹头铜杖外,还有大量铜制器具和其它随葬品,如兵器类有铜矛、铜剑等;生产类有铜锄、铜锛、铜镰、打纬刀、卷布轴等;生活用具类有铜杯美好时间、铜豆、铜匙、铜勺、铜箸等;乐器类有铜钟、铜鼓、铜葫芦笙等。此外,还有两件铜房屋,以及铜猪、铜牛、铜马、铜羊、铜狗、铜鸡等。
三支俑铜灯,西汉,个旧市黑马井出土。俑灯分四部分范铸后再拼合而成,手臂、头部均可与躯干分离。
蛇纹铜剑鞘及剑、兽面纹铜扣饰,西汉,曲靖市八塔台出土。蛇纹铜剑鞘的花纹很有代表性,属于滇东地区青铜文化。
云南地区最为有特色的青铜器是青铜贮贝器,像上海博物馆便收藏了云南晋宁县石寨山出土的八牛贮贝器,国家博物馆也收藏有石寨山出土的贡纳场面、诅盟场面和七牛虎耳铜贮贝器等,都是青铜贮贝器之精品。
杀人祭鼓铜贮贝器,西汉,晋宁县石寨山出土。石寨山出土青铜器可谓贡献了整个云南出土青铜器的一半,实在是功劳永驻。
云博镇馆之宝——牛虎铜案,战国,江川县李家山出土。云博主页也将这座铜案作为滇国青铜器的代表。
案又称 “俎”,是中国古代一种放置肉祭品的礼器。牛虎案就是用来放献祭牛牲的,因牛牲居祭祀 “三牲” 中首位,是古代祭祀中最重要的献祭。虎在滇文化中具崇高地位,常立于滇人祭祀的铜柱顶端,为崇拜之对象。牛虎铜案以其独到的设计和精美的铸造成为中国青铜艺术品的杰作之一。
【上】蛙形铜矛,西汉,昆明征集。【下】“滇王之印”(复制品),晋宁县石寨山 6 号墓出土,原件现藏于国博。
楚雄市万家坝古墓群,为 1975-76 年初,云南省文物工作队在楚雄市青龙河畔万家坝进行考古发掘时发现的。在 3000 平米区域内,共发现 79 具古墓,皆为竖穴土坑墓。墓群中共出土 5 面铜鼓,是迄今为止经科学发掘出土的最古老的铜鼓,上限追溯至春秋时期。
二豹噬猪铜扣饰、三虎背牛铜扣饰,西汉,晋宁县石寨山出土。云南的铜扣饰一般表现虎兽相争的激烈场面,且常有兽垂死一击的场景。
滇王玉衣,西汉,晋宁县石寨山出土。6 号墓出土的这件 “滇王玉衣” 由 166 篇玉片构成,仅覆盖脸部、前胸等部位。
铜房子模型扣饰,西汉,晋宁县石寨山出土。这件做工精致的明器为当代研究滇国民居样式提供了极为珍贵的材料。
【左】铜鱼杖头,战国,江川县李家山出土。【中、右】长方形斗牛铜扣饰、人形柄铜剑,西汉,晋宁县石寨山出土。
猎首纹铜剑,战国,1972 年江川县李家山采集。这把剑是在供销社废铜堆中发现的国宝,见央视《探索·发现:玉溪李家山遗址》。
鸟衔蛇铜杖头、飞鹰铜杖头、鸳鸯铜杖头、四人缚牛铜扣饰、三立牛铜杖头,西汉,晋宁县石寨山出土。
金莲山墓地,位于澄江县东南,2008-09 年,云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进行了发掘,清理墓葬 265 座,发现大量人骨和保存较好的叠层葬墓葬。
羊甫头墓葬,1998 年 9 月-1999 年 6 月云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组织发掘。出土有青铜工具、兵器、农具和大量漆木器、玉石器、金银器等 4000 余件,特别是 M113 出土的大量完整的漆木柄兵器、工具、农具和一组造型各异的漆木雕,色彩鲜艳、保存完好,为云南地区首次出土。
很有特色的祖形铜铲,西汉,昆明市羊甫头 M113 号墓出土,有学者认为是盛装种子进行春播的工具。
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