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慧寺巷之所以得名,自是因定慧寺故。寺院始建于唐咸通二年(861 年),代有兴废。元末毁于战火。明洪武(1368-1398 年)僧泽藏山、景新、惠泽,以及永乐(1403-1424 年)僧净因先后重建。正统二年(1437 年)重建大雄宝殿。清康熙十一年(1672 年)僧大休驻锡,里人唐尧仁捐资重建观音殿,重修大殿、弥勒殿。道光十六年(1836 年)邑人顾沅等集资修葺。1997 年定慧寺巷改造,重葺围墙、修复大殿、重建山门殿、天王殿、玉佛殿,讲堂、禅堂、斋堂、客堂、僧竂等处,并于 1999 年开放。
宋时,尤以苏东坡与定慧寺住持守钦和尚千里诗文往还传为佳话。上篇中的《苏文忠公宋本真像》碑,原本便是立于此地。
绍圣初,苏轼贬谪惠州,与留居宜兴之长子苏迈音讯阻隔,守钦遣徒卓契顺携带苏迈书信长途跋涉至惠州探视,并赠《拟寒山十颂》诗。苏轼和诗八首答谢,又书陶渊明《归去来辞》赠卓契顺。
明正统四年,巡抚周忱为苏轼所书《归去来辞》墨本题跋,命主持摹勒上石,陷于寺壁。知府况钟建啸轩纪念苏轼美好时间。清道光十四年美好时间,按察使李彦章倡议,苏州官绅集资于寺北建苏公祠。
过天王殿,不禁发出赞叹声——两株二百年银杏古树参天而立,仿若两位披着战甲的天神守卫大雄宝殿。
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