吐蕃故都琼结:一场诗的邀约 闪亮文旅融合愿景

admin · 2023-01-19 16:14

吐蕃故都琼结:一场诗的邀约闪亮文旅融合愿景

  金秋10月,“吐蕃诗人奖”品读会在西藏山南市如期举办。来自自治区内外的100余名作家诗人及文学爱好者参加了这场由吐蕃故都琼结县发起以“诗”为介的赛事。这是目前唯一由西藏本土县域发展起来的、具有一定全国影响力的诗歌赛事。

  首届“吐蕃诗人奖”启动于2017年。不同于前两届,今年的第三届“吐蕃诗人奖”征稿期将由往届的三个月延长至一年,以保证参赛作者有足够的创作时间。评审会相关人员表示,为保证赛事的权威性与公平性,“吐蕃诗歌奖”将继续坚持思想性与艺术性相统一的原则,实行公开征集、公开评选、公开颁奖制度。

  “吐蕃诗人奖”举办三届以来,在西藏文学领域成为诗歌的品牌赛事。在发扬传播诗歌文化、授予对西藏诗歌有突出贡献的学者和诗人荣誉的同时,发起者琼结县希望通过诗歌这一媒介,打响“吐蕃故都”品牌,着力推进琼结文化旅游融合发展。

  吐蕃文化是青藏高原第一个拥有世界知名度的文明。而拥有1400多年建城史的琼结,正是吐蕃故都。因此,许多人说:“藏源文化看山南、吐蕃精华在琼结。”

  琼结,古称钦域,藏语意为“房屋角悬起多层”。这个素有“吐蕃故都”之称的地方精彩生活,是吐蕃王室前身雅砻悉补野部落世居之地。现今的琼结,全国第一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藏王陵群巍然屹立;青瓦达孜六宫遗址浩气凌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西藏第一部藏戏——琼结卡卓扎西宾顿和久河卓舞发源于此,现今仍传承发展;五世达赖喇嘛阿旺罗桑嘉措,西藏第一美女达娃卓玛,藏族史学名著《青史》作者、古代藏族史学家桂·勋努白等人的故居均汇集于此,足见琼结历史文化底蕴之深厚。

  特殊的区位优势和深厚的文化底蕴,哺育了琼结众多的民族特色手工艺术,素有“西藏瓷都”之美称的唐布齐村就坐落在琼结县下水乡,宗山下的摩崖石刻、日吾德庆寺的藏香、多吉铁艺、强钦青稞酒、达娃卓玛服饰等民间手艺,仍然活跃于新时代,展现出强劲、鲜活的生命力。

  一直以来,生活在吐蕃故都的琼结人深知,挖掘本土文化、传承与开发民族手工业是开展县域旅游的不二法门。近年来,琼结县着力打造“藏源文化旅游基地”,突出“吐蕃故都”旅游定位,把文化与旅游深度融合,以诗会友,让诗歌带着四方宾朋走进琼结。

  在此理念下,2017年,以“吐蕃故都·大美琼结”为主题的“吐蕃诗人奖”应运而生。全国各地400余篇参赛作品中,12位作者获得首批“吐蕃诗人奖”,包括优秀藏文诗歌7篇、汉文诗歌5篇。

  首届评委代表、中国作家协会第九届全国委员会委员、西藏著名作家次仁罗布表示,评审团秉承“公平、独立、透明、发现”的原则,对所有作品进行认真细致的评审。首届诗歌大赛所评出的获奖作品并没有排出名次,为了公平起见,颁奖典礼上的顺序是根据作品发来的日期所排的编号顺序进行朗诵展示的。

  首届获奖作品《一万匹骏马驰骋于世界的骨缝中》的作者白玛央金,在山南市发改委工作,去过琼结多次,她希望社会各界人士多去琼结县,实地感受吐蕃故都文化和大美琼结。

  时任评委、西藏大学文学院教授李玛老师为白玛央金的这首诗歌专门写了诗评。她说:“整首诗有一种历史的沧桑感,站在千年的古墓群边,时间如一股无形的风,从千年吹来,又吹往不知的未来。诗人由此追忆起那‘箭镞与金戈铁马’的久远年代,一幅雄壮的历史画卷呈现在眼前,那些叱咤疆场的英雄人物,带领民众创建了民族辉煌的历史,诗人满含深情地表达了对祖先的崇敬。但诗人并没有一味地留恋于辉煌的历史之中,笔锋一转回到现实,回到眼前已经风化了的墓群,不由得感叹道:‘被时间深埋’。”

  她在诗评中写道:“诗中诗人将时间这个抽象无形的东西比喻成了风。‘由东向西,由南向北’的风是连接历史和现实的一座桥梁,它带着玉石一样清脆的声音,把古老的史诗传播到了现在和远方,见证了这片土地上沧海桑田的变化。诗人凭吊古墓,抚今追昔,在感怀历史的同时,也感到了自身存在的短暂、世事的无常。借‘风’这一典型意象,巧妙而灵活地将古与今、永恒与短暂、理性与感性融为一体,丰富了诗歌的审美情趣和内涵。总之,此诗内容丰赡,构思独特,意象新颖。”

  琼结是吐蕃故都,而吐蕃文化在青藏高原上流传最广、知名度最高。琼结县委书记安兴国认为,缺乏诗人的眼光,就无法发现琼结的千年惊世之美。

  2018年度,这场以诗为名的盛宴,设置了五省藏区和北京6大赛区,最终在376篇藏文诗歌和236篇汉文诗歌中,《雅砻绿谷·史话赞普》诗作者索南项杰摘获当年的藏语单元桂冠诗人奖,汉语单元桂冠诗人空缺,来自青海的居·格桑获得第二届“吐蕃诗人奖”。

  获得第二届“吐蕃诗人奖”、也是这届唯一摘得这项桂冠的藏族诗人居·格桑说:“要写的东西非常多,大体来说,生活在喜马拉雅山脉的民族留给后人的东西非常多,欢乐与痛苦都可以用诗来表达。此次活动得到了政府和相关部门的支持,这对于写作者来说,是一个特别大的鼓舞。希望以后从事诗歌创作的人越来越多,诗歌的阅读者也越来越多。”

  “以前翻译工作比较薄弱,内地的读者对藏语创作的知晓度低。改革开放以来,翻译工作得到长足发展,大家对藏语创作有了一定的了解,西藏包括五省藏区的藏语文文学创作呈现蓬勃发展的态势,尤其是诗歌创作方面。诗歌创作接地气,能够直接反映现实、反映基层的心声。同时,在长期交流的过程中,互相影响、互相借鉴,特别是从中国的传统诗歌里汲取营养,藏文创作也有了一个更好的发展,也产生了许多新的诗歌形式,比如说自由体诗歌。这次活动的举办,极大地促进了藏语文创作,促进了藏汉双语创作的交流。”时任大赛组委会主任、西藏自治区文联副主席、著名作家吉米平阶说道。

  从首届到第二届,参赛作品明显增多,获奖人数却锐减,这说明“吐蕃诗人奖”正在向更加规范化的方向发展,它的门槛更高了,也足以说明这个由一个县域发展起来的诗歌品牌,正在成为具有一定影响力的全国性大型诗歌赛事活动。

  琼结县委副书记、县长索朗多吉说,琼结县委、县政府以“挖掘新秀诗人、推广诗歌文学”为主题,打响“吐蕃故都”品牌,着力推进文化旅游融合发展。将坚守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深入生活,扎根人民,以更多优秀作品反映人民群众创造美好生活的生动实践,推动诗歌创作的进一步繁荣,逐步打造出“始于吐蕃故里,覆盖中华大地”的新时代诗歌品牌文化。

  2019年4月,《吐蕃诗人奖》专刊发布会在拉萨举办。该专刊收录了前两届“吐蕃诗人奖”赛事中46位作者的76篇作品。活动承办方之一的觉罗传媒公司负责人说,本次专刊发布,是对“吐蕃诗人奖”评选活动成果的一次集中展示,旨在进一步扩大品牌影响力,活跃西藏诗歌的创作。发布会上,主办方还对西藏知名文艺工作者、国家一级作家平措扎西等10位导师颁发了聘书。

  2019年10月19日,“吐蕃诗人奖”品读会暨第三届“吐蕃诗人奖”全国藏汉双语诗歌大赛再次带着梦想启动。在这场品读会现场,《琼结,绣阁中的闺女》《琼结达娃卓玛》《雪域的故事》等七首“吐蕃诗人奖”获奖作品由朗诵者们饱含深情地朗诵出来,将文艺盛会的氛围不断推向高潮。

  本次诗歌品读会,以“史诗吐蕃、佳话初心”为主题,以《吐蕃诗人奖》专刊中七首代表作品的品读为主线,通过诗朗诵和诗人现场解读的方式,弘扬传统文化,促进区域交流退休老人的生活感悟。诗歌内容以描写新时代的琼结为主,聚焦琼结县近年来形成的“吐蕃故都、雅砻绿谷”文化旅游建设,借“吐蕃诗人奖”文艺盛会,展现琼结县“文化旅游+”战略推进社会各项事业发展的新成果。

  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或“中国西藏网文”的所有作品,版权归高原(北京)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任何媒体转载、摘编、引用,须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和署著作者名,否则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

  这一融竟是千年,千年的雪水,滋养着庄稼,哺育着牛羊,流淌着现实,沉淀着生活,人们说这水,有情有义,也许,是这水,动了千年的情,迷恋于初识的雪域。[详细]

  到后来,我也记不起到底有几个暑假在大姨家摘金银花度过,但那种漫山盛开的震撼却留在心里了。在我的印象里,大姨不仅勤劳而且乐观,无论多么辛苦嘴角总能看到笑容。[详细]

  前几日,一个同村的大货车司机突然打来电话,说他送货到了西藏拉萨,顺道给我带了点东西,让我去取。拿到东西时,只感觉是一层层的袋子包裹着类似花生米粒大小的珠子。[详细]

文章推荐:

东西问·译家言德国汉学家卜松山:如何以翻译为径展示中国文化之“美”?

接种第三针康希诺疫苗Cansino

让山里娃也能享受优质教育br——记2019年全国教书育人楷模、河北省兴隆县六道河

当代年轻人的真实生活写照:不婚不育不买房父母:看了发愁

塞浦路斯孩子们的丰富课余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