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浦江的历史,是上海城市发展史,从这里就可以读懂上海。20世纪80年代,外滩是很多情侣谈恋爱的地方,去还要抢位子。有人开玩笑说,一激动就能抱三个人。这折射出当时的城市问题,即公共空间数量不多、密度不高。时至今日,上海已经有了很大提升。去年,习近平总书记在黄浦江畔,提出“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让“人”这一主体更加明确。从城市规划角度来说,就是要为老百姓提供更多游憩、健康、沟通和创业的空间。
2010年,上海世博会提出“城市,让生活更美好”。在新时代下,这一主题被赋予了更加丰富的内涵。现在我们开始解答,城市如何让生活更加美好。我认为可以从加强主体感、智能便捷、绿色生态、历史文化与创新创业等5个角度入手。
空间营造,要满足不同主体对象的需求。中国的城市规划也曾绕过弯路,为了“自己觉得漂亮”投入不少资金,而不是为了人们的需求,去做最需要的空间。所以建设“人民城市”,就必须增强主体感。以滨水空间为例,滨水空间不只是设计桥、路、树、房,而是要把桥、路、树、房之间的空间进行灵活组合。举办音乐会是块状空间组合,跑步活动是纵向空间组合。这是一种从物质空间设计,转向活动空间设计的探索,为公众参与提供了大量可能性。
放眼整座城市,可以按照3至5平方公里面积,规划“家园”空间精彩生活,容纳1至3万居民,设置“一站式”集中服务的家园中心,家园内均衡布局各项设施,满足居住、就业、交通、医疗、教育、文化、休闲等需求,实现家园内的职住平衡。“家园”规划可以有效解决“大城市病”。如,根治交通问题,提供种类完善、质量一流的生活服务,避免长距离出行,缓解城市交通压力。回归绿色慢行,提升城市绿色出行比例,降低对机动车的依赖,15分钟步行可达“家园”中心。 下转◆4版(上接第1版)强化社区意识。增强“家园”内邻里交往空间,促进居民的“家园”认同等。
在“家园”规划中,我们也通过人工智能诊断,进行精准的功能配置。随着“大智移云”和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城市规划面临着历史性的机遇和挑战。城市规划的工作对象、工作过程、工作环境都必将进入长久的智化过程。
针对人工智能影响下的未来城市,我认为有四个发展理念。“共家园”,通过AI技术实现智能感知家居、智能安防、智区中枢、共享教育和社区活动综合体,建设智慧都市家园,幸福邻里。“智生产”,以国际标准建设人工智能产业集群,智能定制制造、智能设计、动态智配、云端应用,并形成AI智能生产产业链。“智生活”,通过实现智慧健康医疗、智能家庭管家等系统,打造智能生态社区,集聚场景,建设多元知网。“智生态”,布局生态感知和生态指数监测,通过人工智能算法,为环境治理提供决策支撑和预测预防信息依据,促进环境低碳集成,智能安全。
营造绿色生态环境。人类的价值观,无论从国家层面还是个人角度,对生态环境的重视已经达到了历史性的高度。担任上海世博会园区总规划师时,我们尝试在黄浦江畔建设生态岸线,采用可以体现自然野趣的花花草草,而不是做成“一刀切”的景观。又在后滩公园里做一些生态实践,引流黄浦江江水,通过一次次的水草过滤,最后变成干净的水。现在这里成了家长与孩子的乐园,也是全上海鸟类品种最丰富的地区之一。它给我的经验是,不要为了生态而生态,而是尽可能减少干预,让生态景观自我成系统,培育自然群落。从城市空间来看,也要见缝插绿,增加休闲健身空间,提升社区绿色生态品质。
历史文化与创新创业也是要重点考虑的方面。上海有这么多老厂房,要如何复兴,如何变成青年人创新创业的地方?在世博会期间,我们做了一些尝试,在浦西保留了很多厂房。印象深刻的有江南造船厂原址,它是中国社会发展进程中的重要载体。我们通过拉网式调查,整理出红线区内所有工业文明建筑档案,根据历史价值和展览需要,选择要保留下来加以利用的建筑。这里现在是世博会城市最佳实践区,不少年轻人聚集在此工作。
世博会期间我们尝试用规划设计,让浦东与浦西进行互动和对话。它不是按照国外的理念,在两岸做出一模一样的硬件配套,而是在工业厂房多的岸线,增加生态设计元素,在生态元素多的岸线,增加工业设计元素,让两岸达到平衡。这是一种中国文化理念的体现。我们要探索中华文化在后工业时代如何演绎,利用中华文明在处理手法中体现新的智慧。邻你生活超市官网
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