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英文语境里,当代始于现代结束。当代艺术的英文是contemporary art,而contemporary的中文释义有「当代的」「同时代的」和「同时发生的」等含义,用contemporary来形容art,代表这种艺术是可以永远代表“当下时段”的,即当代艺术可以看作目前当下时代正在实践中的艺术风格。
曾有不少研究者尝试定义“当代艺术”的时间跨度,然争议重重,很难达成共识。一些策展人认为,1989大概是能够描述当代艺术起源的年份:那一年发生了柏林墙倒塌,还有迟来的在巴黎举行的反殖民主义大展“大地魔术师”(Magiciens de la terre)等划时代的事件。也有人提出不同的解读,比如,史密森尼学会的策展人 Melissa Ho 认为当代艺术始于1970年代早期,而不少德国策展人都认为1945年是当代艺术的起点,社会学家 Nathalie Heinich 则认为当代艺术应该追溯到1910年代。
为更全面追溯当代艺术的起源,本文将从1910年代开始解读当代艺术。Nathalie Heinich研究认为“现代艺术”挑战了表现方式的传统,“当代艺术”挑战了艺术的传统概念。
当代艺术可以理解为后现代艺术,或者说有意识反对现代主义信条的艺术。然而,由于“后现代可以指一个历史时期,也可以是指一种艺术途径,因此使用具有较大包容性的“当代”一词来概括。
全球知名策展人、伦敦蛇形画廊艺术总监汉斯·乌尔里希·奥布里斯特认为:「艺术是什么」是个永恒问题,如果找到了答案,艺术可能就停滞不前了。
当艺术进入了多元化发展时代后,便不再孤立存在,而是不断与经济、政治、科学开放式跨界融合,艺术的创作者开始谋求突破艺术的疆界。
艺术家与欣赏者之间的界限被打破精彩生活,观赏者可以直接与艺术家对话,艺术与非艺术、精英艺术与大众艺术的对立亦逐渐淡去,当代艺术开始走向一个新的纪元。
当代艺术可以是一件物品,可以是一场表演,也可以是行为艺术,甚至连物质也没有,只是一阵空气,一个灵感,一个创意。消融的边界,使艺术如变形虫一般实现无限可能,不再关于审美,而是关于思想,这也正是其独特魅力所在。
在艺术实践领域,当代艺术几次重要的边界拓展分别有几个艺术现象作为节点。一是20世纪60-70年代的概念艺术;二是20世纪90年代多元文化导向下的“后现代艺术”,其中包括后殖民问题、身份问题、亚文化问题等艺术类型。三是以数字、互动技术为基础的新媒体艺术。
这三类艺术现象在艺术实践上相互关联,在发展脉络上甚至可共同追溯到20世纪中期的艺术实践,其交互的发展关系共同构成今天当代艺术发展的格局。这三段艺术现象,分别注入了当代艺术新的血液,实质性地改变了当代艺术的格局,拓展了当代艺术的边界。
每部手机都可能成为信息巨大的图书馆和美术馆,互联网空间是更大的公共领域,大众可以线上异地观展,接触艺术的形式日趋简单,疫情期间很多美术馆更推出了云展览,如深圳Kenna Xu画廊,这种观览体验虽本质上不如现场,但至少拓宽了学习和了解当代艺术的途径。
除互联网外,美术馆、画廊、展览、艺博会等都是了解艺术的场所,在一线城市的文化生活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但,从近年发展态势来看,越来越多的艺术展览会下沉到二三线城市,这些不走寻常路的展览,不断改变或重塑着原有的市场格局。与此同时,北京生活的精辟句子、上海等艺博会重镇的市场份额不断被稀释。
除了对文化艺术的审美与消费诉求,以及文化城市构建的需要,艺术展览的下沉拓展未来将成为一种趋势,然而每个地区都有属于自身的地缘性文化,这些“空降”而来的艺术如何与之产生对话、碰撞、交流,都是需要面对的问题。
当代艺术日渐脱离传统艺术空间,走进商场、绿地、公园等公共空间,如上海陆家嘴金融中心、伦敦金融中心、北京芳草地、K11等公共空间对艺术不同的呈现。
如,由国际知名策展人北川富朗领衔的HBC “探险船遨游时空”公共艺术展,从500多件作品中选出了17件(组)作品,陆续搬上陆家嘴滨江金融城的街头。
另,公共区域的细节打磨上,艺术主题的购物中心从不认输。K11是全球首个品牌率先把艺术·人文·自然三大核心元素融合,将艺术欣赏、人文体验、自然环保完美结合和互动,带出无限创意、自由及个性化的生活品牌,并为大众带来前所未有的感官体验。
北京芳草地光达利雕塑就摆放了41件,堪称世界上最丰富的达利真品收藏地之一。此外,芳草地还通过垃圾桶、椅子、吊灯等细节的设计,来体现无处不在的艺术气息。
然,艺术主题购物中心重金购置的名家作品无法转化为商场自身的形象,而深圳中心综合体的文化元素不是“拿来主义”,而是创造。其中最著名的当属户外永久性大型艺术雕塑「 预言者 」,这座雕塑高8米,成为消费者进入深圳中心的打卡圣地,也是深圳中心最具代表性的艺术装置之一。
当代艺术也是全球化的结果,今天的流行文化与当代艺术关系日趋紧密,艺术到今天,早就不再服务某个阶层或特定群体,我们每个人都跟当代艺术息息相关,了解当代艺术显得尤为重要。
优衣库的联名T恤就是一个艺术传播的媒介,美国涂鸦艺术家KAWS和村上隆等艺术家因此被大众熟知。
另,不少品牌的包包或者抱枕上也会印刷着各类艺术家的作品,留心,商场各处都充斥着艺术家们的跨界合作款。
达达主义是20世纪西方文艺发展历程中的一个重要流派,是第一次世界大战后颠覆、摧毁旧有欧洲社会和文化秩序的产物。达达主义作为一场文艺运动持续的时间并不长,波及范围却很广,对20世纪的一切现代主义文艺流派都产生了影响。达达主义者的活动包括公开集会、示威、出版艺术及文学期刊等等。在达达主义者的出版物中,充斥着对艺术、政治、文化的热情洋溢的评述和见解。
达达主义拒绝约定俗成的艺术标准,达达主义者们坚信是中产阶级的价值观催生了第一次世界大战,而这种价值观是一种僵化、呆板的压抑性力量,不仅仅体现在艺术上,还遍及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
1917年,杜尚将一个从商店买来的男用小便器匿名送至纽约独立艺术家协会的展览上,并取名为《泉》。杜尚想通过这一小小的另类尝试,试探当时社会的规则强度和包容度,无奈最终《泉》被纽约艺术协会拒绝了,这也验证了杜尚对自己艺术的评价:自己的艺术观太超前,现行规则下的传统艺术家无法理解。起名《泉》是用来暗讽唯美主义画家安格尔的同名画作,意图粉碎传统意义上的美学观点。
波普艺术的诞生,来源于艺术家们对流行和商业的思考,他们对抽象表现主义表达了充分的质疑,而在法国,艺术家们也表达了对这种艺术形式的不满,并与波普艺术家们一样看到了日常用品的价值。现实主义艺术家们,拒绝条条框框。他们用旧贴纸,用废旧塑料花,用报废汽车,用行李架,用一切代表着消费社会的标志物来进行创作。新现实主义运动投身于工业化和城市化的洪流之中,用自由无拘束的方式,来把眼睛所见的转达出来。
法国艺术家Yves Klein在米兰画展上展出了八幅同样大小、涂满近似群青色颜料的画板——“克莱因蓝”正式亮相于世人眼前,从此,这种色彩被正式命名为 “国际克莱因蓝”(International Klein Blue,简称IKB)。克莱因相信,只有最单纯的色彩才能唤起最强烈的心灵感受力。一些艺术家使用各种色彩以求获得艺术生命力,而克莱因宁愿回归单纯。
“新达达主义”意图上与早期的达达主义艺术有相似之处,使用了现代材料、流行的图像和荒诞的对比。“新达达主义”一如波普艺术的消费主义,以及新现实主义与生活结合起来的尝试,将日常生活的材料融入他们的生活中艺术生产并试图在他们的作品中创造一个“社会学参考”。
博伊斯的创作不拘一格,打破了艺术的普遍印象。作品中常用动物皮毛、油脂、蜂蜜等进行隐喻。《油脂椅》是暖性社会的象征,在木椅上的大块黄油,随着温度的变化,以及材料本身的暖调特征。使人能产生一系列关于人类、人性的联想。博伊斯旨在将艺术语言扩展到人的身体内部,以强化其社会参与及社会批判的功能。“人人都是艺术家”的“社会雕塑”,促使艺术语言在无限复制中获得无穷力量。
波普艺术是一种主要源于商业美术形式的艺术风格,其特点是将大众文化的一些细节,如连环画、快餐及印有商标的包装进行放大复制。波普艺术其创作特征是直接借用产生于商业社会的文化符号,进而从中升华出艺术的主题。它的出现不但破坏了艺术一向遵循的高雅与低俗之分,还使艺术创作的走向发生了质的变化。波普艺术的商业主义正好跟抽象表现主义的哲理观和表现手法对着干。
《金宝罐头汤》利用流行文化作为创作主题,并带领波普艺术荣登大雅之堂,打入主流的艺术运动。这个作品使安迪·沃霍尔第一次作为美术家开了个人美术馆展览。这次展览标志着波普艺术的种子开始在美国西岸萌芽。作品的半机器化制作过程、非画性的风格,其浓郁的商业主题曾经在圈内被反感。
抽象表现主义是二战之后西方艺术的第一个重要的运动,享有的地位无与伦比。它是战后漫长风格实验的开端,标志着一个新的时代的到来。自此之后的一段时期里,西方现代艺术的中心从巴黎转移到了纽约。抽象表现主义结合了抽象形式和表现主义画家情感价值取向的非写实性绘画风格。该运动存在着多样的绘画风格,画风多半大胆粗犷、尖锐且尺幅巨大。画作色彩强烈,并经常出现偶然效果,例如让油彩自然流淌而不加以限制。
杰克逊·波洛克把自己的作品题材解释为绘画自身的行动。他的创作并没有草图,而是由一系列即兴的行动完成作品。他通常把棍子或笔尖浸入盛着珐琅和铝颜料的罐子中,然后把颜色滴到或甩到钉在地上的画布上,凭着直觉和经验从画布四面八方来作画。这些留在画布上纵横交错的颜料组成的图案具有激动人心的活力,记录了他作画时直接的身体运动,于是观众可以体验到创造这些色迹的经验。
概念艺术(观念艺术)于20世纪60年代中后期出现,源于马塞尔·杜尚的思想:一件艺术品从根本上说是艺术家的思想,而不是有形的实物,即绘画和雕塑;有形的实物出自那种思想。这种艺术导致以观念取代实物、是艺术摆脱物质的艺术品。
1966-1972年被认为是概念艺术的高峰期。概念艺术被理论化是对之前的各类具有相似倾向的艺术形态的一个总结。70年代之后,概念艺术出现了泛化的趋势,大多数新的艺术形式将概念作为内核而不再拘泥于媒材的区分而界定艺术作品。
这一转型的重要意义在于观念的重要价值将艺术作品从物理形式中解放出来,现代主义艺术的“物质-形式”艺术客体观念在内部和外部的合力之下瓦解了,艺术不再需要是一张绘画或者一件雕塑,艺术可以是任何形式的表达观念的媒介物,它可以是一个过程、一个事件、一次表演,甚至可以仅仅是一个纯粹的观念。
约瑟夫·科苏斯 (Joseph Kosuth)1965年的作品《一把和三把椅子》将艺术的非物质化以及观念化延伸到一个极端抽象的方式——文字。
后极简主义是罗伯特·平卡斯-维滕(Robert Pincus-Witten)于1971年创作的艺术术语,用于各种艺术领域的工作,受到极简主义审美的影响,或试图发展和超越极简主义的审美。后极简主义一词用来描述利用极简主义创新艺术家的作品,但他们也批评了极简主义理论和实践的许多方面。后极简主义从20世纪60年代中期到70年代中期美国艺术的一个主流,其中包括与过程艺术,概念艺术,地球艺术,人体艺术和表演艺术相关的艺术家。由于后极简主义的多样性,它最好被理解为一个时期或趋势,而不是一种风格或运动。
在上世纪以男性为主导的极简艺术界,只有少数女性可以拥有话语权,伊娃·海瑟就是其中之一。虽享年仅34岁,却凭借优异的创作在“男性至上”的纽约艺术界享有盛誉,影响着后极简主义的发展。
伊娃·海瑟在雕塑方面的成就尤为突出,其在1966-1967年创作的雕塑作品《Iterate》曾在纽约佳士得2007年春拍中以452万美元的价格成交,创下个人作品最高成交纪录。作为一位极简主义艺术家,她的作品简洁而纯粹,但与作品风格对立的恰恰是其创作态度。
△ 左:伊娃·海瑟《Iterate》,雕塑,1966-1967年;右:伊娃·海瑟《Bochner Compart》,雕塑,1966年,该作品以306万美元在2007年纽约佳士得春拍中成交。
当代艺术家受全球化的影响,生活、工作在一个具有多元文化及高新科技的时代。他们的艺术不仅延续了20世纪初就发展成熟的边界挑战,更结合了材料、方法、概念的诸多可能性。因其多元化和折衷性的特点,当代艺术的特点是非常缺乏统一的,有组织原理、意识形态、或“主义”。当代艺术是文化对话的一部分,它会涉及到更广泛的语境框架,如个人文化身份、家庭、社区和国籍。
达明安·赫斯特Damien Hirst是1965年出生于英国布里斯托尔,在英格兰北部的利兹长大。1986至1989年先后就读于利兹的雅各布克莱默艺术学院和伦敦大学哥德史密斯学院,现在在德文郡和伦敦生活和工作。英国成交价最贵的当代艺术家。
大卫·霍克尼无疑是当今国际画坛最具影响力的大师之一,被称为最著名的英国在世画家。他创作出了近半个世纪以来最有识别度的生动图像。他的艺术生涯横跨了多个 领域,包括从拼贴摄影到歌剧舞台设计,从用传真机制作画作,到深入研究艺术史上的古典名家如何利用光学仪器进行创作。
池田亮司(Ryoji Ikeda)是一个新媒体艺术家,他的作品主要融合各种“未加工”状态的声音-如正弦波、电子“短时脉冲波形干扰式”的声音和“白噪音” (whitenoise)等创新的表现方式——经常使用在人类听觉范围边缘的频率。
考斯(Kaws),原名布里安(Brian),街头艺术家,2006年创办街头潮流品牌Original Fake,利用各样独有的Kaws式代表元素,进军潮流服饰市场。利用各样独有的Kaws式代表元素,延伸至服饰当中,进军潮流服饰市场,与NIKE、优衣库等品牌联名。
1946年生于南斯拉夫的首都贝尔格莱德。早年曾接受苏式美术教育,从事绘画和装置创作。从上世纪70年代开始其在行为艺术上的实践,被认为是20世纪最伟大的行为艺术家之一。
来自德国慕尼黑的Tobias Gremmler,是新媒体艺术家、作家、音乐家、运动图形和界面设计师、手表设计红点大奖获得者。其长期活跃在新媒体、动态图形和界面设计领域。Tobias Gremmler在自己的作品中通过数字艺术塑造了鲜明的视觉风格。虚拟演员的表演,融合了京剧和数字化技术,这些虚拟演员的灵感来自于中国传统服装和舞蹈的形状、颜色和动作。该项目探索服装和运动如何可以虚拟地重塑人体。
村上隆(Murakami Takashi)生活更精彩,1962 年生于东京,受日本动漫画影响而专注于“御宅族”。他在继承日本传统文化的基础上,模仿与借鉴西方文化,在他的作品中东方传统与西方文明达到了完美融合。在日益浮躁的现代社会中,艺术趋媚于大众趣味,村上隆将精英文化融入通俗文化创作中,为通俗文化与高雅艺术的结合找到了沟通的桥梁。同时,在艺术作品被认为必须崇高与纯粹的时候,村上隆则以商业态度进行艺术创作,实现了艺术创作与商业时尚的交集。
曾梵志,1964年生,武汉人,1991年毕业于湖北美术学院油画系,现为职业画家。其油画作品《最后的晚餐》,于2013年香港苏富比拍卖中,以1.8亿港币的价格售出,刷新了亚洲当代艺术品交易价格纪录。不仅成功成为首个过亿元的亚洲当代艺术作品,也引起了艺术市场的一场喧嚣。他被认为是当代中国较具代表性和国际影响的艺术家之一,同样也饱受了炒作与抄袭的争议。
1957年,出生于福建泉州的蔡国强,在大众眼里,别人画画他炸画。实际上,蔡国强在如今的当代艺术圈鼎鼎有名。他艺术中气势的庞大,叙事的恢宏,色彩的艳丽,景象的壮观一次次阐释着世界某个地点和角落的独特性,也一次次震撼着目击者的身心。
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