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CTV-历史频道-记忆

admin · 2023-01-09 14:31

CCTV-历史频道-记忆

  生肖邮票是我国原创的一种邮品。自中国1980年首次发行十二生肖“猴票”以来,在1/4个世纪里,中国人在小小的邮票上与可爱的猴子三度相遇,而中国已经发生了让世界惊奇的巨变。被誉为“集邮史上的神话”的中国首枚生肖“猴票”名为《庚申年》,无论造型还是工艺都堪称精品。邮票上的猴子眼睛炯炯有神,毛发根根可见。中国传统的大红衬底烘托着喜庆的节日气氛,也折射出刚刚走出封闭的中国渴望腾飞的迫切心情。

  中国第一张“猴票”是资深邮票设计专家邵柏林根据画家黄永玉的作品设计的,首张“猴票”只发行了三百多万张。和中国GDP从1978年的3624亿元增加到2002年的102398亿元一样,首张“猴票”的价值二十多年里也扶摇直上,原本8分钱的价格现在足足涨了2万倍。

  在首枚“猴票”面市的12年间,中国的改革开放取得了世人瞩目的成就。物质匮乏的时代一去不返,老百姓的文化追求也水涨船高。邮票在人们心中不仅具有实用的邮政功能,更成为一种生活乐趣,甚至是回报丰厚的投资。而方寸邮票也成了多种风格美术流派展示的舞台,邮票设计观念由封闭转向开放。

  作为我国传统的习俗之一,贴年画一直是普通老百姓在春节期间必不可少的活动。色彩鲜艳、造型夸张、充满喜庆气氛的的年画贴在家家户户的门上、墙上、窗上、柜上,渲染着。49年新中国成立以后,基于社会形势的需要,年画呈现出越来越多的现实主义色彩,开始反映生活、宣传政策。贴在家里的年画和宣传画是当时社会生活的浓缩,我们可以通过年画宣传画的创作者、研究者、收藏者和普通老百姓的叙述,回到50-70年代的记忆中,看看画里的故事,回忆画外的生活。

  挂历是由皇历精彩生活、日历、年画逐步演变而来。曾几何时,挂历是那么风光,成为新年前几个月最抢眼的宠儿,是人们心中祈盼新年的靓丽风景,是人们新年送礼的首选佳品。如今,特别是近三四年,挂历却逐渐淡出了人们的视野。

  然而,一本设计制作精美的挂历不止提供年月日,也给人美的享受。同时,挂历又是人们记载岁月的档案,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反映当时的社会面貌,也承载着人们的记忆。

  白塔寺前抄手胡同的一个四合院里,住着一个出了名的“老玩童”,他叫梁祖望。从会玩的那天起,他就与玩具结下了不解之缘,这一玩就玩了一辈子。改革开放以后,梁祖望就没在家过过一个塌实年,哪有庙会,哪有玩具他就往哪钻。

  因为玩具,他结识了许多民间老手艺人。有做了100多年绒布玩具的唐家,有做风车做出了国的梁俊……

  许多年前,每当春节临近,陆熙成的哥哥姐姐们都要想方设法,从外地赶回天津。他们是回家过年,与亲人团圆,但更重要的目的还是为了大年初一去照相馆拍一张全家福。这个习惯在陆家从解放前一直保持到了文革前期,几十年的世事变迁、风雨冷暖,都在那一张张黑白照片中留下了痕迹。现在过年陆家已不再拍全家福了,许多源远流长的年俗都已成为了永远的记忆,那些曾经真切的影象也一天天模糊。我们是彻底遗忘,还是让往事重来?

  三年前一次意外的发现,让赵玉新与唱片结下了不解之缘。要追溯老唱片的源头,记忆的指针会被拉到一段几近模糊的岁月。

  1949年,新中国接收了上海大中华唱片厂,很快开始录制《解放区的天》、《军队向前进》、《唱胜利》等节目,第一张名为《解放区的天是晴朗的天》于1949年6月6日在电台首播,这一天被定为新中国唱片诞生日。

  到2004年,中唱公司为纪念中国唱片的100周年而推出了音乐专辑《百年经典》。由20张CD收录的336首“金曲”组成的这套专辑,被认为是“歌声中的百年唱片史”“中国音像的百科全书”。

  没有电视的时候,我们过年看电影。六十年代的电影院比现在红火多了,买票要排队,逢年过节还得整夜地排。看电影的不容易,放电影的更辛苦。那时候,四、五家电影院共用一个拷贝,放完第一本,跑片员得在十几分钟之内将它送到下一个影院,无论风霜雨雪,骑着自行车,送。就这样,银幕上还经常会出现“影片未到,请稍候”的字幕。那时候电影中的英雄人物好多,其英雄本色还都是在战斗中体现出来的,看了电影的男孩子就会“玩打仗”,那玩法可就五花八门了。青岛的一位收藏爱好者江祖龙先生,保留了一些自己看过的电影票。

  过去在农村有句话:看电影赶上过年了。可见看电影给无数中国农民留下了美好的回忆。城里人喜欢看《佐罗》,喜欢看《叶塞尼亚》,可农民们不喜欢,他们喜欢看什么呢?权勇最清楚。

  权勇是山西祁县的一个以收废品为生的普通农民, 1982年起担任村里的电影放映员,1992年村里的放映机报废。为了村民们能继续看电影,权勇没有放弃自己热爱的老本行,用父母的积蓄买了一台崭新的放映机。从此,他到处搜罗电影拷贝,为村民们在春节免费放电影。现在连城里人看电影也要器能够农村人放。为了能使大家过个好年,权勇在家的小院,举行了一个民主讨论会,会上大家发表了自己的看法。村民们到底愿不愿一在过年期间收看电影,看什么电影,村委会是否支持?权用的愿望能否顺利实现。

  现在我们看戏或是话剧,总能在进场之前领到有关这出戏或是话剧的简介何和演职人员名单等的介绍的单子,这被称为戏单子。他更多的出现在联欢晚会、话剧表演之前,由工作人员发给观众。你可知道这个也有收藏价值。在北京人艺有这样一个人,他既不是导演,也不是演员。可他看过的剧目却超过所有的人,他的工种是拉大幕的。他叫杜广沛。50年前杜广沛就养成了一个习惯,每天散戏之后他都有意保留当天的戏单,北京人艺到外地或是到外国演出,他也有意留下这出戏在当地演出时所印的宣传品,这样从1952年到2005年这50多年来,杜广沛收藏的线种,而这些戏单见证新中国话剧的历史。

  旧时候有句民谣叫做:二十三糖瓜粘,二十四唱大戏……,因为每年的腊月二十四,各个戏班子要把他们最好的剧目拿出来演给观众,而且一演就是三四天,这叫封厢戏.到了正月初一戏班子再开张演戏.整个正月的戏台子上是一年当中最忙活的时候.

  那么,为什么要在二十四这一天演戏?二十四演的又是什么戏?为什么在正月里戏台子上最忙?梨园行的角儿们又是怎样过年的,本期节目将通过老一辈的专家和戏迷们的讲述和回忆,带领人们重温那个年代的戏里戏外和梨园内外的生活,故事.

  这首民谣不知传唱了多少代,但是也许没有几个人会去探究,为什么要在二十四唱戏?二十四唱什么戏?本期节目将用童声童气的民谣开篇,以戏单戏服贯穿全剧。

  现在早已是寻常食品的糖果,曾几何时,却只有在逢年过节或者喜庆婚嫁的场合才能够吃到。1972年美国总统尼克松访华期间,中方作为国礼赠送访华团的就有一种糖果,您知道这是怎么回事么?如今叱诧风云的影视明星、社会名流,有谁曾经为了吃到一块糖挨了打,哭了鼻子?为什么有人会为了一张糖纸起早贪黑,煞费苦心?一年又一年过去,小小糖果,究竟还能勾起多少人对过往岁月甜蜜的回忆呢?

  1963年,山东人许善斌在老家结婚,写着“互敬互爱”,画着大红喜字的结婚证被他一直珍藏到今天,而与老伴相敬如宾的日子仿佛一直在印证着那纸婚书上他所留下的承诺。十年前,老许的生活里发生了一个很大的变化,因为这个变化,使他对自己的婚姻有着更多的认识。穿越异世之精彩生活

文章推荐:

无形的压力 郑永博客

小游戏 郑永博客

理发记 2007.10.23

华为系统鸿蒙将问世

访问阿根廷超市公会成员zheng pablo